吕苏生
【关键词】秦代;郡县;河北地区
【摘要】近几十年来,大量秦简、封泥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秦代在今河北地区的郡县设置研究增添了新资料。通过对这些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一一进行分析考证,将今河北地区已知秦代郡县数目由《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11郡20县增加到13郡60县,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同时更正了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
近几十年来,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秩律》简的发现,西安相家巷大量秦代封泥、徐州西汉初年楚王墓封泥的出土,以及一系列战国及秦代兵器、货币、陶器铭文的面世,陆续揭露了大量秦代行政区划的信息。同样的,有关秦代今河北境内的郡县设置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可更正之前的很多错误认识。如:《汉书·地理志》(下文简称《汉志》)以恒山、清河二郡为汉高帝置,而出土文物却证实此二郡确为秦代设置;原来认为秦时巨鹿郡一直存在,现在却发现秦后期巨鹿郡已经废除,其地被析分为清河、河间二郡;原来认为秦河内郡全部在今河南境内,现在却发现河内郡也有部分属县在今河北境内;原来秦恒山郡仅知有东垣、石邑、井陉、曲阳、曲逆、苦陉6县,现在又增添新发现的奴卢(即卢奴)、安国、新处、南行唐、灵寿、九门、平台7县;等等。下面采用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有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目前已知的今河北省境内的所有秦代郡县一一进行分析考证,将秦代郡县数由《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代山东北部诸郡”图[1](下简称《地图集》)中所载11郡20县提升为13郡60县,以尽可能地填补历史空白,更正以往的一些错误看法,以期恢复或接近历史的真相。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邯郸、河内、上党诸郡
1.邯郸郡,《汉志》注云:“赵国,故秦邯郸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灭赵在秦王政十九年(前228),邯郸郡亦当置于此年。《史记·靳歙列传》有靳歙“降邯郸六县”的记载,说明至秦末邯郸郡仍然存在。秦封泥有“邯郸造工”“邯造工丞”[2]256—257,可证此郡确为秦郡。《地图集》中,邯郸郡属县列有邯郸、邺县、武安、信都、鄗县5县。根据新出土的考古材料推断,其中邺县当属河内郡,武安当属上党郡,信都当属清河郡(详见下文)。因此,目前所知秦邯郸郡之属县共5县,除《地图集》所载邯郸、鄗县2县外,还有近年来新发现的柏人、封斯、房子3县,皆在今河北省境内。
邯郸,治今邯郸市区,郡县同治。《史记·陈涉世家》记“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即此。秦封泥有“邯郸之丞”[3]174;秦陶文有“邯亭”[4]397,当为邯郸县市亭之省文:皆可证邯郸确为秦县。
鄗县,治今柏乡县东北固城店。《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城鄗”,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即其地。秦封泥有“鄗丞之印”[5]121,可证鄗县确为秦县。此县汉初属赵国,秦时亦当属邯郸郡。
柏人,治今隆尧县西。《汉志》记赵国(邯郸郡)有柏人,秦时此县亦当属邯郸郡。1984年河北临城县东柏畅古城遗址一兵器窑出土的秦兵器“柏人”戈,有铭文“柏人”[6],可证此县确为秦县。
封斯,治今赵县西北。战国赵国三孔布有“封氏”布[7]20,“封氏”即封斯。以此推断,赵国已置封斯县,秦时亦当沿置此县。《汉志》以封斯属常山,当为西汉后期之事。据周振鹤等考证,封斯属秦邯郸郡[8]73,可从。
2.河内郡,始置于秦昭襄王时。据《史记·白起列传》,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可见至迟此年河内已入秦为郡。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十八年(前229),端和将河内,羌廆伐赵”,《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另岳麓秦简有“河内署九江郡”及“其女子当迁者,东郡、叁川、河内、颖川、清河”[10],皆证明河内确为秦郡。按照《地图集》的标记,河内郡属县全部在今河南省境内,然而根据湖北张家山汉简《秩律》的记载,河内郡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有邺县、馆陶2县。
邺县,治今临漳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赵悼襄王六年(前239),“魏与赵邺”;九年(前236),“秦攻邺,拔之”。可见战国时邺属魏,已设置为县,赵悼襄王九年(前236)起,邺县入秦。另外,《史记·靳歙列传》也有靳歙“别下平阳”(《集解》注引徐广曰“邺有平阳城”)、“降邺”的记载,可知至秦末邺县仍然存在。据周振鹤等考证,秦代邺县属河内郡[8]70,可从。
馆陶,治今县馆陶镇。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9有“馆阴”[11]74,即馆陶。目前,根据张家山汉简《秩律》简所反映的有关地名情况,学者多以馆陶在汉初属河内郡。同邺县一样,馆陶汉初属河内,秦时亦当属河内郡。在这里还应该附带说明,根据张家山汉简《秩律》简所反映的有关地名情况,今地处临漳、馆陶之间的魏县、大名、广平一带,秦时隶属河内郡也是符合情理的。
3.上党郡,《汉志》注云:“秦置。”然此郡原属韩,后曾一度入赵。据《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史记·白起列传》亦云:“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可知早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上党即入秦为郡。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前218)东巡之罘,“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可证秦统一后上党郡仍然存在。在《地图集》的郡县标记中,今河北省境内只有涉县西北部属上党郡,然根据张家山汉简《秩律》简的记载,秦上党郡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有武安、涉县2县。
武安,治今武安市西南。据《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下之”。云梦秦简《编年记》也有“(昭王)四十八年,攻武安”的记载。可见,早在秦昭王时武安即已入秦为县。传世秦兵器有“武安”戈(集成10928)[12]5816,6218,亦可证武安在秦时确已置县。《汉志》以武安属魏郡,而魏郡实系由上党、河内、邯郸三郡析置而来。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4有“武安”[11]73。目前,根据《秩律》简所反映的有关地名情况,学者多以武安在汉初属上党郡。由此上推,秦代武安亦当属上党郡。
涉县,治今县西北。《汉志》以涉县属魏郡,而魏郡实系由上党、河内、邯郸三郡析置而来。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4有“涉县”[11]73。目前,学者多以汉初涉县属上党,由此上推,秦代涉县亦当属上党。另据后晓荣考证,秦代涉县属上党郡[13]333—334,可从。
另外,两《汉志》涉县均作“沙县”,后世遂有“涉”“沙”之议。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4作“涉”[11]73,可知秦汉原本作“涉”,并不作“沙”。今本两《汉志》作“沙”,应是传抄之误。
二、恒山、清河、河间、济北诸郡
1.恒山郡,系由邯郸郡北部地所析置,置年不详。《汉志》云“常山郡,高帝置”,此说恐非是。《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史记·樊哙传》记樊哙“降定常山、清河凡二十七县”,常山即恒山,可证秦时置有恒山郡。秦封泥有“恒山武库”[14]、“恒山侯丞”[3]180—181,岳麓书院秦简有“当戍清河、河间、恒山者”[10]等记载,可证此郡确为秦郡。恒山郡之属县,《地图集》原有东垣、石邑、井陉、曲阳(应为上曲阳)、曲逆、苦陉6县,目前新发现的有奴卢(即卢奴)、安国、新处、南行唐、灵寿、九门、平台等7县,共13县,皆在今河北省境内。
东垣,治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郡县同治。《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上自击东垣”,“更命东垣为真定”,可证。
石邑,治今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南。辽宁宽甸县出土秦兵器“元年丞相斯”戈,有铭文“栎阳左工去疾工上武库石邑”[15],可证。
井陉,治今县微水镇西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两件传世赵兵器“七年井陉令”剑,可知战国赵国已置井陉县。秦时亦应沿置此县。
上曲阳,治今曲阳县西。战国时为中山曲阳邑,后入赵,因东有下曲阳,故加上。战国赵三孔布有“上曲阳”布[16],知赵国已置上曲阳县。《史记·灌婴列传》记灌婴“从击陈豨”,“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可证秦置此县。
曲逆,治今顺平县东南。《史记》之《陈丞相世家》《灌婴列传》均有曲逆,可证此县确为秦县。
苦陉,治今定州市南邢邑。《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陈馀“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可证。
卢奴,治今定州市。《史记·灌婴列传》有卢奴,可证。秦封泥有“奴卢之印”[2]233,又有“奴卢府印”“奴卢丞印”[3]167,“奴卢”即卢奴,亦证此县确为秦县。
安国,治今市东南东安国城。《史记·灌婴列传》有安国,可证。
新处,治今定州市东北。战国赵三孔布有“亲处”布[17],“亲处”即新处,可知赵国已置新处县。《汉志》中山国有新处,而中山国实系由常山郡析置而来。以此推断,秦时当亦置此县,属恒山郡。
南行唐,治今行唐县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八年(前291),城南行唐。”另外,传世赵兵器有“南行阳令”剑,铭文曰:“王立更(事),南行阳命(令)翟卯左库工(师)司马合,治导执剂”[18];三晋圆足布也有大小两种“南行阳”布[19]。“南行阳”即南行唐。可见赵国时已置南行唐县。《汉志》中南行唐属常山,由此推断,秦时当亦置此县,属恒山郡。
灵寿,治今县西北故城村。战国时,灵寿曾为中山国都,后入赵,见于《史记》之《赵世家》《乐毅列传》。山西高平出土的赵兵器有“十六年宁寿令”戈,铭文云:“十六年宁寿令余庆上库工师卓工固执剂”[20],“宁寿”即灵寿。可知赵国时已置灵寿县,秦时亦当沿置此县。
九门,治今石家庄市藳城区西北。《史记·赵世家》有九门。据《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2477)赵三孔布“北九门”布[7]585,知战国赵国已置九门县。《汉志》常山郡有九门县。以此推之,秦时亦当置此县,属恒山。
平台,今址无考。据《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2479)赵三孔布“平台”布[7]586,知战国赵国已置平台县。《汉志》常山郡有平台县。以此推之,秦时亦当置此县,属恒山。
2.清河郡,系由巨鹿郡析置,置年不详。《汉志》称“清河郡,高帝置”,恐非是。《史记·樊哙列传》云樊哙“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此处清河、常山二郡并称,却不言及巨鹿,说明秦后期巨鹿郡已经不复存在。秦封泥有“清河太守”“清河水印”“恒山武库”[14]及“恒山侯丞”[3]180—181、“河间太守”[2]251,岳麓书院秦简有“当戍清河、河间、恒山者”“清河假守上信都言”[10]等记载,可证恒山、清河、河间三郡确为秦代所置,秦后期巨鹿郡已经被析分为清河、河间二郡。《地图集》中,巨鹿郡南部有巨鹿、厝县2县。一般认为,厝县治所当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并不在河北省境内。因此,秦清河郡属县在今河北境内的共8县,除《地图集》所载巨鹿1县外,还有新发现的信都、南宫、观津、东武城、宋子、杨氏、下曲阳等7县。
信都,治今邢台市市区。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张耳、陈馀“乃求得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可证秦时置有信都县。《地图集》以信都属邯郸郡,然根据岳麓秦简“清河假守上信都言”[10]的记载,可知信都县亦当属清河郡。
巨鹿,治今平乡县西南。曾为秦巨鹿郡治。秦封泥有“巨鹿之丞”[5]118,可证此县确为秦县。上条已论信都属清河,巨鹿适在信都以东,亦当为清河郡属县。
南宫,治今南宫市西。传世三晋古玺有“南宫将行”印[21]254,知赵国已置南宫县。汉初亦有此县,属清河。由此推断,秦时当亦置南宫县,属清河郡。
观津,治今武邑县东。据《史记·乐毅列传》记乐毅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史记·外戚世家》记“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可见秦时亦置此县,属清河。
东武城,治今故城县南。《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赵胜“封于东武城”,可知东武城为赵地。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赵兵器有“十四年武城令”戈(集成11377)[12]6133,6247。里耶秦简16—12有“武成”,当为东武城。《汉志》清河郡有东武城,秦时此县亦当属清河郡。
宋子,治今赵县东北。《史记·燕召公世家》记燕王喜四年(前251)“燕军至宋子”,知宋子为赵地。1982年山西朔县(今朔州市朔城区)出土的三孔布有“宋子布”[22],知赵国已置宋子县。《史记·刺客列传》云:秦并天下,“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宋子”,“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可证秦时沿置此县。汉初有宋子侯国,属清河,秦时宋子亦当属清河郡。
杨氏,治今宁晋县凤凰镇。1979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两件瓦书陶文,分别有铭文“杨氏居大(教)”“杨氏居公士富”[23],知秦时已置杨氏县。周振鹤等考证,秦代杨氏县属清河郡[8]74,可从。
下曲阳,治今晋州市西。《史记·灌婴列传》有上曲阳,故亦有下。战国赵三孔布有“下曲阳”布[16],可证赵国已置下曲阳县。秦时当沿此县,属清河郡。
3.河间郡,系由巨鹿郡析置,置年不详。据《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可知秦时已置河间郡。据前文已证秦后期巨鹿郡废除,其地被析分为清河、河间二郡。秦河间郡属县,除《地图集》所载巨鹿郡北部的武垣、南皮2县外,目前新发现还有乐成、安平、高阳、东平舒、章武、浮阳、中邑、饶阳8县,共10县,皆在今河北省境内。
乐成,治今献县东南河城街村。秦封泥有“乐成”“乐成丞印”[2]295,296,可知秦时当已置乐成县。《汉志》河间国有乐成,秦代乐成亦应属河间,为郡治。
武垣,治今肃宁县东南武垣故城遗址。《史记·赵世家》云,赵孝成王七年(前259)“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传世赵兵器有“三年武垣令”铍,旧释“武平”“武信”,董珊改释为“武垣”[13]365。二者互证,可知战国赵国已置武垣县。秦时当沿置此县,属河间郡。
安平,治今县安平镇。《史记·灌婴列传》记婴“从击陈豨”,“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可证秦置此县,属河间。
饶阳,治今县饶阳镇南东北。据《史记·赵世家》,赵悼襄王六年(前239)“封长安君以饶”,《正义》曰:“即饶阳也。”以此推之,秦时当置饶阳县,属河间。
高阳,治今县高阳镇东旧城。秦封泥有“高阳丞印”[2]325,可证秦时已置高阳县,属河间。
东平舒,治今大城县平舒镇。《史记·赵世家》记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赵燕易土,“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此平舒即东平舒,当为县邑。以此推之,秦时当沿置东平舒县。秦封泥有“新平舒丞”[14],此新平舒为代郡之平舒,可见东平舒置县,要早于新平舒。
章武,治今黄骅市西北。黄骅市伏漪城遗址出土的陶罐上有秦陶文“武市”,“武市”当为章武县市亭之省文[24],可证秦时置有章武县,属河间。
浮阳,治今沧州市东南。秦封泥有“浮阳丞印”[3]204,可证秦时置浮阳县,属河间郡。
中邑,治今沧州市东北。战国赵方足布有“中邑布”[7]435,可证赵国已置中邑县。另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吕后四年(前184)曾置中邑侯国。以此推之,秦时当置中邑县,属河间。
南皮,治今县南皮镇东北。据《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可证秦时有南皮县,属河间郡。
4.济北郡,系由临淄郡北部地析置,其北界“缘黄河至今山东德州处东折,自今盐山北、黄骅南至海”[8]36。《地图集》“山东南部诸郡图”所载济北郡之北部,并不见有县名着录。目前,根据考古材料发现,济北郡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当有高乐、千童、高成3县。
高乐,治今南皮县南皮镇东南董村。秦封泥有“高栎□□”[25],“高栎”当为高乐。《汉志》勃海郡有高乐县,秦时亦当置高乐县,属济北郡。
千童,治今盐山县西南旧县镇。秦封泥有“千□丞印”[14],“千□”当为千童。《汉志》勃海郡有千童县,秦时亦当置千童县,属济北郡。
高成,治今盐山县盐山镇东南故城赵家村。里耶秦简8-666、+8-2066有“高成”[26]197,知秦时置高成县。《汉志》勃海郡有高成,秦时此县当属济北郡。
三、代郡、上谷、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诸郡
1.代郡,《汉志》云:“秦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大兴兵,使王翦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可见代郡亦当置于此年。秦封泥有“代马丞印”[2]259,可证代郡确为秦郡。代郡之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除《地图集》所载代县1县外,还当有当城、广昌2县,共3县。
代县,治今蔚县东北代王城。《史记·蒙恬列传》:“胡亥听而系蒙恬于代”,“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知秦时设有代郡代县。秦陶文有“代市”[4]608,“代市”当为代县市亭之省文,亦证代县确为秦县。
当城,治今蔚县东北。《汉志》记代郡有当城县。秦封泥有“当城丞印”[2]311,可证秦时已置当城县,属代郡。
广昌,治今涞源县涞源镇北。《汉志》代郡有广昌县。据《史记·樊哙列传》,樊哙“破得綦毋卬、尹潘军于无终、广昌”,可知秦时当置有广昌县。
2.上谷郡,《汉志》云:“秦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周勃“定上谷十二县”,秦封泥有“上谷府丞”[13],皆可证。上谷郡之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除《地图集》所载沮阳县1县外,新发现的还有茹县、且居2县,共3县。
沮阳,治今怀来县东南大古城。《汉志》上谷郡有沮阳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勃“复击破绾军沮阳”,可证秦时亦置此县。
茹县,治今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汉志》上谷郡有茹县。战国赵平首尖足布有“奴邑布”[13]376,“奴邑”当为茹县。此地原为燕邑,战国末年入赵。《战国策·秦策五》:“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十一。”可见茹县当为上谷三十六县之一。以上引币文推之,赵曾在此地置县铸币。秦时亦当沿置此县。
且居,治今怀来县沙城镇西北。《汉志》上谷郡有且居县。传世三晋古玺有赵“且居司寇”印[27]12,可证战国赵国已置且居县。秦时亦当沿置此县。
3.广阳郡,原为燕内史之地,秦破燕后置为郡。《水经注·漯水注》云:“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阳郡”,不知何本。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由此可知,秦置广阳郡亦当在此年。广阳郡之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地图集》所载有涿、易2县,另有新发现的容成、方城2县,共4县。
涿县,治今涿州市。《汉志》涿县属涿郡,然西汉之涿郡,乃由秦广阳郡析置。《史记·郦商列传》云:郦商“食邑涿五千户口,号曰涿侯”,可证秦时置有涿县,属广阳。
易县,治今雄县雄州镇西北。《史记》之《郦商列传》和《绛侯周勃世家》分别有郦商、周勃破燕王臧荼军于“易下”的记载,“易下”即指易县。1981年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遗址出土的秦代陶罐肩部有陶文“易市”,陶碗腹下部有戳印“易市”[28],“易市”当为易县市亭之省文,亦证秦时置有易县,属广阳。
容城,治今县容城镇西北城子村。战国燕系玺印有“容城都□左”[29],燕国的“都”相当于县,故“容城都”即容城县,可证燕国后期置有此县。秦时亦当沿置此县,属广阳郡。
方城,治今固安县固安镇南方城村。战国燕系玺印有“方城都司徒”[27]3,“方城都”即方城县,可证燕国后期置有方城县。《史记·赵世家》云:赵悼襄王二年(前243),“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知方城入赵。秦时当沿置此县。《汉志》广阳国有方城,秦时此县亦当属广阳郡。
4.渔阳郡,《汉志》云:“秦置。”《史记·陈涉世家》云:“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勃平定“渔阳二十二县”,皆可证渔阳确为秦郡。里耶秦简8-26、+8-752有“鱼阳”[26]35,“鱼阳”即渔阳[30]。秦渔阳郡之属县,《地图集》所载仅有渔阳1县,在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目前发现的渔阳郡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有白檀1县。
白檀,治今滦平县北。秦封泥有“白檀丞印”[5]123,可证白檀确为秦县。《汉志》渔阳郡有白檀县,秦时此县亦属渔阳郡。
5.右北平郡,《汉志》云:“秦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勃平定“右北平十六县”,可证此郡确为秦郡。秦右北平郡之属县,《地图集》所载仅有无终1县,在今天津市蓟州区。目前发现的右北平郡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有字县、徐无、夕阳、昌城4县。
字县,治今平泉县北。陕西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有“字丞之印”[5]123,可证秦时置有字县。《汉志》右北平郡有字县,秦时此县亦当属右北平郡。
徐无,治今遵化市东。秦封泥有“徐无丞印”[3]231,可证秦时置有徐无县。《汉志》右北平郡有徐无县,秦时此县亦当属右北平郡。
夕阳,治今遵化市东南。秦封泥有“夕阳丞印”[2]309,可证秦时置有夕阳县。《汉志》右北平郡有夕阳县,秦时此县亦当属右北平郡。
昌城,治今唐山市丰南区西北。秦封泥有“昌城丞印”[2]310,可证秦时置有昌城县。《汉志》右北平郡有昌城县,秦时此县亦当属右北平郡。
6.辽西郡,《汉志》云:“秦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勃平定“辽西、辽东二十九县”,可证此二郡确为秦郡。秦辽西郡之属县在今河北省境内的,《地图集》所载有令支1县,另有新发现的肥如1县,共2县。
令支,治今迁安市西。《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言“北伐山戎、离枝、孤竹”,“离枝”即令支。《汉志》辽西郡有令支县,秦时此县亦当属辽西郡。
肥如,治今卢龙县北。里耶秦简8-1619有“为肥如尉□”[30],可证肥如确为秦县。《汉志》辽西郡有肥如县,秦时此县亦当属辽西郡。
综上所述,据《地图集》所载,秦代今河北省境内的郡县数目为11郡20县:邯郸郡,有邯郸、邺县、武安、信都、鄗县5县;上党郡(小部),未见置县;巨鹿郡,有巨鹿、厝、武垣、南皮4县;济北郡(部分),未见置县;恒山郡,有东垣、石邑、井陉、曲阳、曲逆、苦陉6县;代郡,有代县1县;上谷,有沮阳1县;广阳郡(大部),有涿、易2县;渔阳郡(大部),未见置县;右北平郡(大部),未见置县;辽西郡(部分),有令支1县。经梳理考古资料,并与文献相结合,将秦代今河北省境内郡县数目增加为13郡60县:邯郸郡,有邯郸、鄗县、柏人、封斯、房子等5县;河内郡,有邺县、馆陶2县;上党郡有武安、涉县2县;恒山郡,有东垣、石邑、井陉、上曲阳、曲逆、苦陉、奴卢(即卢奴)、安国、新处、南行唐、灵寿、九门、平台等13县;清河郡,有巨鹿、信都、南宫、观津、东武城、宋子、杨氏、下曲阳等8县;河间郡,有安平、武垣、南皮、乐成、高阳、东平舒、章武、浮阳、中邑、饶阳等10县;济北郡,有高乐、千童、高成3县;代郡,有代县、当城、广昌3县;上谷郡,有沮阳、茹县、且居3县;广阳郡,有涿、易、容成、方城4县;渔阳郡,有白檀1县;右北平郡,有字县、徐无、夕阳、昌城4县;辽西郡,有令支、肥如2县。其中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去掉巨鹿一郡,增添清河、河间、河内三郡,多出40个县。今后,随着各类考古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可能还有更多的秦县浮出水面。就地方史志工作而言,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新发现的秦代郡县信息写入当地的政区沿革,弥补文献的缺失,填补历史的空白,更正一些错误看法,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9—10.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3]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4]高明.古陶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周晓陆,陈晓捷,汤超,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刘龙启,李振奇.河北临城柏畅城发现战国兵器[J].文物,1988(3).
[7]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M].马承源,审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册[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9]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899.
[10]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陈晓捷,周晓陆.新见秦封泥五十例考略:为秦封泥发现十周年而作[C]//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十一.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11—321.
[15]许玉林,王连春.辽宁宽甸县发现秦石邑戈[J].考古与文物,1983(3).
[16]李零.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C]//李零.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3—277.
[17]李家浩.战国于疋布考[J].中国钱币,1986(4).
[18]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M].影印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599.
[19]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20]郭一峰,张广善.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J].文物季刊,1992(4).
[22]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7(6).
[23]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J].文物,1982(3).
[24]俞伟超.秦汉的“亭”、“市”陶文[C]//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32—145.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的发掘[J].考古学报,2001(4).
[26]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7]故宫博物院.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8]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J].考古,1993(3).
[29]后晓荣,陈晓飞.考古出土文物所见燕国地名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0]晏昌贵.里耶秦简牍所见郡县名录[C]//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三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39—150.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