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宏 陈宗伦
受访专家: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许新忠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造成腰酸背痛、变矮和驼背等,但其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本刊特邀专家详细解答如何科学防治骨质疏松,健康生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约为32.1%,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则高达51.6%。与OP相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会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 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而许多人对OP认知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亟待提高。 骨质疏松症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对个体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能为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OP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测,关注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尤为关键。
什幺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 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亦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为什幺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骨骼需有足够的刚度和韧性维持骨强度,以承载外力,避免骨折。 为此,要求骨骼具备完整的层级结构,包括Ⅰ型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非胶原蛋白及沉积于其中的羟基磷灰石。 骨骼的完整性由不断重复、时空偶联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 此过程称为骨重建。骨重建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等组成的骨骼基本多细胞单位实施,成年前骨骼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 成年期骨重建平衡,维持骨量; 此后随年龄的增加,骨形成与骨吸收呈负平衡, 骨重建失衡造成骨丢失。 适当的力学刺激和负重有利于维持骨重建,修复骨骼微损伤,避免微损伤累积和骨折。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方面由于增龄造成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 导致进行性骨丢失;另一方面,增龄和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持续低度活化,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从而造成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主要影响骨骼大小、骨量、结构、微结构和内部特性, 峰值骨量的60%~80%由遗传因素决定; 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疾病、药物、跌倒相关因素等。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基因-环境因素等微小作用积累的共同结果。
哪些人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首先是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其次为体质指数(BMI)偏低的人群、既往骨质疏松性骨折史者、父母有髋骨骨折史的人,吸烟、使用糖皮质激素、摄入酒精者及类风湿关节炎者等。 具体如下:
近两年发生过一次以上骨折,或者发生过异常严重的骨折者 有患者在脚踝发生骨折时发现自己有骨质减少问题。 建议发现或怀疑有骨质减少问题,应去医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测定。 该测定结果有助于医生诊断骨折危险。
服用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激素类药物者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扰乱激素水平,导致骨骼中钙、 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克罗恩病、红斑狼疮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骨质疏松症危险更大。女性患者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 甲状腺素和抗抑郁药也容易导致骨质流失。 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务必高度关注骨质密度变化情况。
吸烟者 多项研究表明, 吸烟会降低骨质密度,成年期经常吸烟的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更高。 研究发现, 无论什幺年龄戒烟,都会使骨骼受益,而且戒烟越早越好。
饮酒者 研究发现,酒精容易使骨骼变脆,因为酒精会导致骨骼中钙、镁等矿物质流失。 饮酒越多,危险就越大。
有一级、二级亲属在50岁前或绝经前患骨质疏松症者 家族病史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一大重要信号。 如果某人家族中老人有骨质病史、姿势不良、身高萎缩等问题,那幺他(她)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就相对更大。 专家建议,查清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过骨质疏松症,如实将家族病史告诉医生,以便正确预测骨质疏松危险。
女性及50岁以上人群因为骨质减少危险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 专家表示,75岁以上女性中, 骨折发病率高达90%。 50岁以上人群应测骨密度,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随着病情进展, 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那幺,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疼痛 疼痛是临床发现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信号,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其中腰背痛占疼痛患者的70%~80%。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骨折的风险显着增加。
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 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 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降低等不适。
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
如何正确及时地诊断骨质疏松症?
到了一定岁数,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整天感觉腰酸背痛, 有时腿抽筋,那幺可要当心了,很可能是患有骨质疏松症;或者下雪天地滑,摔倒后有的人腕关节骨折, 有的人脊椎骨骨折,有的人髋部骨折,一旦发生上述几个部位骨折,就可以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而且是重度的。 当然最便捷的途径是到医院去看专科,做骨密度测定。
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或骨密度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因此,有过脆性骨折在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等干预措施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 骨密度仅能反映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则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测量方法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其他骨密度测量方法如各种单光子(SPA)、单能X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诊断标准 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 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获得的T值(以骨密度测量值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的平均值比较之标准差即SD表示)为诊断参数,将测量结果分为以下几种:
1.正常:T值≥-1.0SD。
2.骨量减少:-2.5SD<T值<-1.0SD。
3.骨质疏松:T 值≤-2.5SD。
4.严重骨质疏松:T值≤-2.5SD,并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另外,也可以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髓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千克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300毫升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饮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女性还应该多吃各种水果和蔬菜。另外,补充维生素D也十分关键,日常饮食可多吃奶制品、鱼类、鱼肝油、坚果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
2)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了揭示区域现实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本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来表征区域实际人口与理论人口承载力的相互关系[20-21],计算公式为
绝经女性应常吃豆制品预防骨质疏松。 女性绝经后几年, 骨质流失速度达到峰值, 原因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减, 而雌激素有益防止骨质流失。 研究表明, 富含大豆蛋白和异黄酮的饮食有助于绝经女性预防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
英国赫尔大学研究人员让200名刚进入绝经期的女性每天补充含66毫克异黄酮的大豆蛋白或者每天只补充大豆蛋白,研究持续6个月。 结果发现,摄入含有异黄酮豆制品的参试女性βCTX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只食用豆制品的参试女性。 这表明其骨质流失比率在下降,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另外,食用异黄酮大豆制品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更低。
此外,益生菌有益优化肠道菌群, 保持肠道健康。一项新研究显示,食用益生菌可以降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风险。
充足日照 建议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 每次晒15 ~30 分钟(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每周2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尽量不涂抹防晒霜, 以免影响日照效果。 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规律运动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有效的方法之一。 适量的运动能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转换平衡, 维护和提高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 同时,运动还可提高肌肉的力量,增加活动的协调性, 减少跌倒风险。 运动有利于肠内钙的吸收和增加骨形成。 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宜过劳。 老年人及骨质疏松人群应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以免发生骨折或引起其他疾病。 可选用八段锦、五禽戏或太极拳等传统的运动方式。 骨质疏松症患者在进行强度较大的体育锻炼(如举重、跑步)前应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锻炼时应该避免仰卧起坐、过度弯腰、扭身运动、爆发性负重或高冲撞的动作(如跳跃)等。骨折术后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和锻炼。 运动方式、时间、频度、强度应个体化。
骨质疏松症如何治疗?
基础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避免嗜烟、 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 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毫克(元素钙量)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 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毫克。 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取钙约400毫克,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毫克。 钙摄入可减缓骨量的丢失,改善骨矿化。
维生素D 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 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增加骨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有研究表明, 补充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因此降低了跌倒的危险, 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维生素D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药物治疗
适应证: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
1.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临床试验研究证据表明阿仑膦酸盐可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显着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危险。
降钙素类 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 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两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临床试验研究证据表明每日1片雷诺昔芬,能阻止骨丢失, 增加骨密度,明显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
雌激素类 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RT或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基于对激素补充治疗利与弊的全面评估,建议激素补充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促进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 小剂量甲状旁腺激素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此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3.其他药物
研究表明, 活性维生素D对增加骨密度有益,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老年人更适宜选用活性维生素D,它包括α-骨化醇和骨化三醇两种,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