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孙锋 尚海啸
石家墓地于20 世纪60 年代被发现,2016 年首次发掘,截至2021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95 座。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材质及埋葬环境的不同,其保存状况千差万别。这里主要对脆弱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成形不成器文物及不成形不成器文物的提取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东周时期墓葬文物科学提取有所参考。
石家墓地位于陇东马莲河以东的早胜原上,行政区划上在今宁县早胜镇西头村内。石家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形制单一,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等级大致可分三类:A 类墓,墓室面积15—24 平方米,深度距地表10 米以下;B 类墓,墓室面积7—15 平方米,距地表深6—10 米;C 类墓,墓室面积约1 平方米,深度距地表约4 米。通过近几年考古发掘初步认识,A 类墓葬填土多黄土夹杂大量红胶泥土块,墓葬深度应已至红黏土层,此类土质黏重、土体结实、通透性差,故而墓室底部的文物多处于饱水状态。B、C 类墓葬深度尚未到达红黏土层,墓室底部生土为黄绵土,渗水透气,不砂不粘,出土文物表面比较干燥,附着物较少。考古队针对不同类型墓葬,并结合文物材质制定了保护预案。2017 年,为大型墓葬设置文物埋葬环境监测仪与延迟摄影装置,对每天墓室环境温湿度变化、发掘过程进行监测与考古信息收集。与此同时,凡是遇到重要遗迹现象与重要文物出土,及时进行三维扫描,最大化提取文物信息。
石家墓地出土随葬品丰富,按质地分铜器、金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泥器、陶器、瓷器及纺织品等,但一般保存较差,尤其是脆弱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成形不成器文物及不成形不成器文物等。
大型墓填土夹杂红胶泥土块
脆弱无机质文物的提取
脆弱无机质文物以铜翣为例。翣作为两周时期棺饰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夏官·御仆》有“大丧,持翣”记载,实物最早识别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铜翣的墓葬数量多达16 座。翣多位于墓室淤土较高位置,形制不尽相同,但基本中间有一圭形铜片饰,两侧有对称饰件,呈三叉形,其中底座铜片饰一侧有两组或三组钉孔,可能用以衔木柄,符合“持翣”记载。截至目前,石家墓地发现铜翣墓葬共有12 座,制作方式皆为上下分体式,缀合方式上有以窄铜片穿孔将其首端与底端进行联结,或以铆钉形式进行联结。纹饰有凤鸟形,凤鸟、夔龙组合及人面形等。
此类青铜器因质地极薄,出土时多不成形甚至碎片化。如何现场加固与提取,还要考虑到后期展示利用,是摆在田野考古现场文保工作者面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铜翣保护与提取之前,预先准备好纱布、剪子、镊子、吸管、吹风枪、便捷式显微镜等设备,丙酮与B72 的调配以B72 浓度30%为宜。先是利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其表面是否存在纺织物遗痕(铜翣在随葬时,器表多覆盖丝织品),如果存在,需及时提样保存。对难以成形的铜翣残片需要现场进行拼对,切勿直接用手,需要用镊子根据断口的不同形状进行拼接。拼对完成后,将剪好的纱布覆盖其上,利用吸管将B72 溶液滴在纱布上。这样反复多次,至少要覆盖三层纱布。粘贴时需要专人用吹风枪加热迅速烘干,这样即可提取完整铜翣,便于后期实验室进行二次清理与保护。
有机质文物的提取
有机质文物的提取以荒帷及漆器为例。荒帷,《丧服大记》郑玄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荒。”孔颖达疏曰:“帷是边墙,荒是上盖。”它是覆于“墙柳”之上的一类纺织物,形似帐幕。田野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难识其本色。近年随着田野考古技术手段的更新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多有发现。石家墓地发现的荒帷遗存分带图案与素面两类,高等级墓葬的荒帷多见图案,以黑、红二色填充,勾绘三角、斜线等几何纹样。荒帷的提取是两周考古发掘现场的难点,需先观察其经纬结构、图案纹样,做好影像、文字资料记录,详细分析纺织物所附着的本体—土质结构是否有断裂,干湿度如何,要做好打包前的评估工作。对于土质结构有断裂的荒帷的打包,必须加固其本体,即采用套木箱石膏打包的方式。荒帷暴露部分用蒙湿的宣纸覆盖若干层,再覆盖纱布石膏予以固定,方便后期套接木箱。
考古现场提取铜翣
漆器是石家墓地常见的一类有机质随葬品,小至单件容器,如簋、盘,大至髹漆马甲一类,保护与提取极具挑战性。2017年发掘石家墓葬M218,其椁室东、西两侧分布有成片的髹漆马甲遗存,形状有长方形、圆角长方形、圆形,以黑彩绘制夔龙纹饰,大小不一。器表镶嵌或穿系若干圆形铜泡、勾云形铜饰、虎形铜饰片、条形有槽骨饰等。其中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漆皮四角均发现圆形穿孔,组合成一定形状。现场提取的整体思路是套箱打包,运回实验室二次清理,逐层剥离、提取。在套箱打包前,必须使其处于饱水状态,将宣纸浸泡于纯净水中,敷于漆皮表面,再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保证水分不易散失。最后在其上覆盖纱布石膏予以固定,方便后期套接木箱。
石家墓地M166 积木棺剖面
成形不成器文物
成形不成器文物以木俑为代表。因木头极易腐朽,在墓葬填土中形成“空洞”现象。空洞的保存状态有好有差,较好的可直接用石膏进行浇灌,因石膏塑形较快,可瞬间将空腔灌满,还原为较好的木俑形态。如若遇到空腔内填充有少许淤土,比如木俑是立起来的状态,可用小刀在空腔的下端开小孔,将杂土排除,再用填土将孔填实后用石膏灌之。塑形好的木俑在提取后仍要进行表面清理,待发现残留木痕或漆皮遗迹时,即已到边沿。这样一件完整木俑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成形不成器文物
不成形不成器文物如积木棺,石家墓地发现2 座,墓葬编号为M166 与M171。两墓棺外均发现木质板灰,从残存结构看,为一木框,即积木棺。从保存较好的剖面来看,它由竖向及横向圆木(或方木)上下交错叠压堆砌若干层。田野发掘工作主要是对其信息的全面提取。清理过程中尽可能多角度拍照、拍摄视频,尤其要关注细部特征,才便于在后期三维建模过程中结合“三礼”等文献资料对其复原。就该类木棺形制,《礼记·丧大记》曰:“君殡用輴,欑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欑至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殡见衽,涂上帷之。”即贵族停殡要用木材累积成椁的形式。不成形不成器文物信息的提取极考验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实践和理论能力,发掘过程中的精耕细作、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M166 积木棺三维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