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
作为反映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经贸联系的物证之一,拜占庭钱币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馆藏了拜占庭帝国早期金币——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这枚诞生于1500多年前的金币,被认为是拜占庭货币真正的开始,它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和部分亚洲、非洲中古时代(中世纪)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经历了从4世纪至15世纪千余年历程。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拜占庭货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王朝不同国王在头饰、服饰等也各有特色。钱币图案上的君主头像由侧面像转为四分之三正面像以及全正面像,帝国中后期时,币图上既印有宗教神像,又印有世俗君王像。在世界古代钱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拜占庭货币是古希腊罗马钱币的延续,并作为流通货币广泛流通于西亚、中亚一带,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货币。
根据对相关考古报告和学术文献的分析,截至2017年,我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已经超过70枚。这些拜占庭钱币沿着丝绸之路,随着商旅、使节等人物从遥远的拜占庭帝国经中亚等地区进入到我国境内,在当时社会的商品交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中古时期拜占庭帝国与我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物证。
早在19世纪末,考古学家们就陆续在我国境内发现具有拜占庭文化特征的钱币。随后,在我国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多地都出土了拜占庭钱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作为拜占庭钱币“希腊化”的肇始,从中不难窥到当时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推行的货币改革。
金币正面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正面胸像,身着盔甲和披风,手持矛扛于肩上,铸有DNANASTA SIVSPPAVG字样的铭文。金币背面是胜利女神侧立像,身着长衫,手持长十字架,铸有VICTORI AAVCCC字样的铭文,下部为君士坦丁堡造币厂纯金币CONOB的标记。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索里得金币(491年至498年)正背面
查士丁尼一世索里得金币(518年至527年)正背面
自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统治开始,拜占庭帝国造币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造币的外观也慢慢发生变化,由早期罗马多神信仰体系文化特征的传承,逐渐过渡到基督教意识形态。尤其是金币的背面,依然使用胜利女神像,沿袭了罗马风格,但她手中的象征物却变成了修长且缀满宝石的十字架,用以表示基督教的胜利。此枚形制的金币发行期为491年至498年,是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货币改革前发行的。
恢复货币体系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Anasrasius I,491年至518年)出生在今天的纳尔巴尼亚都拉基乌姆,491年芝诺去世后,他被皇帝的遗孀阿里阿德涅选中,成为利奥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已经有60多岁,共在位27年。
他在位期间,拜占庭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在国内,以前任皇帝芝诺的兄弟郎吉诺斯为首发起了伊苏利亚叛乱,严重威胁其统治。他即位不久就爆发了伊苏利亚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成为其执政时期首要解决的内政问题。同时,拜占庭帝国内正统教派(Orthodoxy)与一性论(Monophysites)的宗教纷争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由此引发了多场人民暴动。在国外,萨珊波斯帝国一直都是拜占庭东部的强大邻邦,502年双方更是爆发了持续4年的战争。在东部边境与其他民族也冲突不断,最为严重的是515年萨比尔匈奴的入侵。北部巴尔干半岛又不时受到保加利亚人的侵扰,加之地震等天灾也时有发生。
因此,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并不稳定,士兵的薪酬、军需物质、工程防御以及战争赔款等方面开支激增。他面临的是业已陷入困境一个多世纪的货币体系——从3世纪开始的通货膨胀致使罗马银币贬值,为提高硬币的供应量,开始减少硬币中的含银量,甚至几乎不含任何贵金属成分。皇帝戴克里先(284年至305年在位)的货币改革建立了新的镀银铜币,将其作为小额钱币。皇帝君士坦丁一世(306年至337年在位)成功地推行了以索里得金币为主的税收体系,恢复了货币体系的稳定。但这似乎没有阻止小额钱币的贬值,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后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持续的贬值和缩水,小额钱币的重量不到半克,尺寸比指甲还小,只有残留的贵金属含量。这些都是阿纳斯塔修斯于491年继位时帝国使用的小额钱币。
推出全新铜币
49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进行了货币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铜币,并沿用了两个世纪。这些钱币与过去的罗马钱币完全不同,由原来的罗马记数法转变为用希腊字母记数法标记面值,这成为拜占庭钱币希腊化的开始,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币的真正开始,成为前后拜占庭货币的分水岭。他从不断减重的铜币入手,币面两侧为罗马记数法的年代,上方常有十字架或基督符号,脚线下为造币场标记,面值内为造币厂工作作坊序号。这种货币被罗马人称为“特伦西阿尼”,希腊人称之为“弗里司”。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货币改革旨在稳定货币流通,确定了铸币标准,强化了货币的权威性,从而恢复了货币的信用。他还通过铸币纹刻来确立铸造货币的标准,并以此区分合法铸币和私铸货币,更通过设计铸币纹刻的样式来凸显皇室权威。他分别确定了3个标准的铜币,即铸有“M”的铜币为40努米(nummi),重量为9克;铸有“K”的铜币为20努米,重量为4.5克;铸有“I”的铜币为10努米,重量为2.25克。同时规定了索里得金币与弗里司铜币的兑换比率为1:420。498年货币改革之后,原来的货币仍可在市面上流通,但其价值被规定为新铸币的一半。
498年前后拜占庭货币对比表
铜币兑换率表
第二次货币改革后铜币兑换率表
512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进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将原来的M、K、I三种铜币的重量加倍变成4.25克、9克和18克,并且新增了“E”铜币。“E”铜币5努米,重量为2.25克,与此同时,将索里得金币与弗里司铜币的兑换比率调整为1:710,并且在安条克开设新的铸币厂。
希腊历史学家普罗科比在记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至565年在位)统治时期的历史时,也记载了大约在527年至548年期间,7200努米兑1索里得金币的兑换比率。
稳定兑换比率
拜占庭帝国采用的金银复本位制,即指以金、银两种制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规定可以通过法律,以一定成色、重量和形式的金和银作为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并且金银两种铸币可以自由兑换,其他通货也可以任意兑换成金币或银币。在所有贵金属中,黄金和白银的价值虽然最不易变动,但也不是恒久不变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总是同时变动的。而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货币改革,稳定了货币的兑换比率。
国库盈余可观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货币改革增加了拜占庭帝国的财政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满足了拜占庭帝国当时的政治需求。
狄奥多西二世索里得金币(422年至429年)正背面
马西安努斯索里得金币(450年至456年)正背面
芝诺索里得金币(474年至491年)正背面
由于拜占庭帝国需要防御东部的萨珊波斯帝国以及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的侵扰,因此需要大量的军事开支。据叙利亚文献《编年史》的记载:“502年,爆发波斯战争,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派出了5.2万人的军队。”国家每年需要向士兵发放14索里得,每五年需要发放5索里得。如果以5.2万名士兵计算,1索里得约4.5克,可以计算出政府每年需要支出3276千克黄金,每五年还需另支付1170千克黄金,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与此同时,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统治时期还修建了许多军事工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防御萨珊波斯的军事要塞达拉城,以及防御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侵扰用来保卫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长城。货币改革使得在支付税收、军费、外交等事务时主要使用索里得金币,尤其是有了1/2 索里得和1/3索里得金币的参与,大大降低了携带金属的数量,它的坚不可摧使军队的工资达到了金币的市场价值,一个士兵现在可以兑换180枚(或210枚)新钱币,而不考虑其在当地的努米价值,因此每个士兵的工资大致是相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小额货币,因此发行小额铜币这一举措无疑是成功的,减少了非法货币的流通,稳定了货币兑换率,进而缓解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历史上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美国历史学家和拜占庭研究专家沃伦·特里高德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使用方便灵活的小额铜币,阿纳斯塔修斯的货币改革计划就无法顺利推行。”
拜占庭帝国拥有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大小文职官员共计1万人,官员们的薪酬一般由口粮、现金和衣料三部分组成,这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鉴于如此庞大的支出和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即位之前的财政赤字,他的这一货币改革无疑是成功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逝世后,拜占庭国库盈余3 2万磅黄金,国库储备是拜占庭帝国年度预算的3倍,更是4 5 7年国库储备的3 倍多,稳定了帝国的经济运行,维护了政权统治,更是为后继者的兴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之后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将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注:本文钱币实物直径约为1.6厘米,为便于读者欣赏,特做放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