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云诡谲的间谍之城,文化交汇的知识之城,以及最后的奴隶之城,它们都存在于乌兹别克斯坦。
到中亚旅游,我的首选是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曾诞生过波斯萨曼、花剌子模、帖木儿等称雄世界的帝国。
塔什干风云诡谲的间谍之城
塔什干曾被称为“间谍活动中心”,如今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城市,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鼎足而立。
从阿拉木图出发,飞机半夜降落塔什干。我预订的民宿由苏联时期的老屋改建而成,走廊、房间甚至是卫生间都铺着地毯,进门得脱鞋,干净整洁,让人顿生好感。意外的是,苏联风情的民宿居然有中国元素,二楼一面墙写着个很大的“禄”字,配图为打着油纸伞的古典仕女,营造出“杏花烟雨江南”的意境。
塔什干曾被称为“间谍活动中心”,如今已成为
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城市,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鼎足而立。
塔什干城市中心有两座广场,帖木儿广场和独立广场,二者相距不远,乌兹别克斯坦的政府机构多集中于此。帖木儿广场是城市中心,矗立着帖木儿骑马雕像,广场周围分布着国家历史博物馆、国立艺术博物馆、帖木儿纪念馆、乌兹别克斯坦大酒店。相邻的独立广场周围则是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机构。城市风貌现代而世俗,并没有想象中浓厚的伊斯兰风情。
从市中心广场出发,北面两公里处即是老城区,也是城市的宗教中心,聚集了波斯风格的伊斯兰建筑群,以及经学院、清真寺和圣人学者的陵墓。最大看点是莫耶·穆巴雷克图书博物馆。博物馆拥有天蓝色的圆顶,表面以肋条状凸起作装饰,是不同于波斯风格的中亚特色。馆内的石头展台放着诞生于七世纪的《奥斯曼古兰经》,相传这是世上最老的《古兰经》。
《奥斯曼古兰经》的字体很大,写在鹿皮上装订成册。据说这是帖木儿抢来的战利品,最初收藏于撒马尔罕,后被俄国人带到莫斯科。1924年,列宁将其归还给塔什干。我参观时游客不多,正好可以细致观瞻,但一个保安时刻紧盯着我,怕我拿出相机拍照。突然进来两个人,对着鹿皮卷一通狂拍,我看得眼红,便问保安能不能拍一张?保安说这两人是工作人员,拒绝了我的拍照请求。
从博物馆出来,前往圆顶巴扎。巴扎巨大的绿色穹顶像个帐篷,门前几个“板儿爷”躺在平板车上等待生意。集市内部分门别类,摆满各种货品,从香料糖果到水果面包,几乎应有尽有。剥好的整鸡都用保鲜膜封好,牛肉剁成块用麻纸分装,感觉比一般的菜市场更加整洁有序。
撒马尔罕文化交汇的知识之城
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最早的商贸通道,撒马尔罕是它的交通中枢,多种文明在此交汇。
英国诗人詹姆斯·弗莱克在诗剧《哈桑》中写道:“出于对未知领域的渴望,我们踏上了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路。”
如同诗句所写一样,我的下一站,就是撒马尔罕。当我慢悠悠地走进中央火车站时,安检人员却告诉我应该去南站乘车。我这才知道塔什干有两个火车站,急忙打车赶往南站。出租车司机见时间紧迫,从一个豁口冲至马路对面,倒退进入火车站广场。戴着大盖帽的工作人员看完车票,二话不说,飞奔将我直接带到车厢里。
列车南行跨过的锡尔河流域,就是粟特人的故乡——河中地区。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最早的商贸通道,撒马尔罕则是它的交通中枢,多种文明在此交汇。花剌子模时期,撒马尔罕被蒙古帝国摧毁,十四世纪后又成为帖木儿帝国的都城。帖木儿用掠夺来的财富,将撒马尔罕打造成“亚洲之都”。十六世纪,乌兹别克昔班尼人崛起,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定都撒马尔罕,奠定现代乌兹别克斯坦基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拥有2750年历史的撒马尔罕老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称它为“文化交汇之地”。
历经一番周折,我终于来到所预订的民宿,一对热情的塔吉克小夫妻接待了我。塔吉克人招待客人有讲究,女主人给我讲解他们的待客之道:先将茶汤倒入杯中,略微摇转,再返回壶里,同一动作重复三次,最后双手端给客人。男主人会做一种薄饼,甚至能表演“掂锅”。夫妻俩喜欢甜品,常备樱桃酱、番茄酱、草莓酱之类在厨房。至于蔬菜,除了几根漂在清水里的芫荽,只见男主人将阳台上盆栽的生菜叶摘下一把,丢进清水里,就算是一道“蔬菜美食”了。
民宿所在的雷吉斯坦广场是撒马尔罕的象征,也是老城中心,兀鲁伯、舍尔·多、蒂拉·克里,三座经学院在此按“品”字形排列。这三座经学院是帖木儿帝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帖木儿死后四年,他最小的儿子沙哈鲁即位,迁都赫拉特,故都撒马尔罕由沙哈鲁的儿子兀鲁伯掌管。兀鲁伯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他于1417年开始建造经学院,即今兀鲁伯经学院。
兀鲁伯经学院是知识的殿堂,兀鲁伯曾亲自设坛授课。院落中央有水池,四面房间如今被辟为纪念品商店。这里还有瓷砖作坊,专门讲解伊斯兰建筑外墙图案的拼接镶嵌工艺。17世纪中叶,取得政权的昔班尼人在兀鲁伯经学院对面建造舍尔·多经学院。
舍尔·多经学院拱门顶有一对背驮人面的狮子正在追逐小鹿,虽然狮子更像“邋遢而凶残”的老虎,但人面头顶光芒四射,显然就是太阳的象征。这座“金狮负日”的塑像非常着名,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标志。最北面的蒂拉·克里经学院直到1660年才竣工,“蒂拉·克里”波斯语意为“顶部用黄金覆盖”,这座清真寺的墙壁和穹顶有着错综复杂的图案,都是用黄金装饰,看起来光芒四射。
蒙古人到来之前,撒马尔罕城建在阿夫罗夏伯山,现在那里只剩一堵八米厚的土墙围着几处宫殿遗迹。古城出土的文物现收藏于撒马尔罕的阿夫罗夏伯历史博物馆,最有价值的是展现中古粟特宫廷生活的“大使厅”壁画,其中“武则天乘龙舟”“唐高宗猎豹”是唐风西传的历史见证。
布哈拉与希瓦最后的奴隶之城
总统先生满头银发,着一套灰色西服;夫人戴遮阳帽,一袭素净套装,肩搭黄色纱巾。他们被人簇拥着参观皇宫,几个戴着墨镜的安保人员警惕地巡视四周,像好莱坞大片中的镜头。
布哈拉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但只有25万人,东西距离不过五公里。我预订的民宿就在利亚比豪兹隔壁。利亚比豪兹意为“水池周围”,是1620年围着水池修建的市民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伊斯兰学校。水池周围遍植桑树,相传其中一株植于1477年,老态龙钟,看似枯萎,其实还在抽枝发芽。周边有餐馆,露天摆放许多桌子,就座的客人,或喝茶,或吃饭,或聊天,享受着布哈拉的“丝绸香料节”。
布哈拉西城有座四塔清真寺,上面四座装饰性的宣礼塔最是引人注目。其中一座塔顶还有“白鹤搭窝”的小装饰,似乎有意和伊斯兰建筑“不得使用动物图案装饰”的教规作对。每座小塔都用不同的装饰图案,因此有人说这实际代表了中亚最常见的四种宗教,即伊斯兰、拜火教、基督教和佛教。
经过圆顶巴扎和卡扬宣礼塔,沿途有许多临时搭建的丝绸香料节商铺。再往前就是布哈拉最古老的阿克城堡,大肚瓶似的碉楼被土黄色的城墙连接起来,仿佛进入中世纪。城门外的广场也叫雷吉斯坦,是举行各种庆典仪式和处决犯人的地方,今年的“丝绸香料节”主会场就在这里。
只有嘉宾才能进入香料节的主会场。我挤到安保警官面前,告诉他我想去城堡里面。幸运的是,警官见我是中国人,大手一挥直接放行。晚上八点,音乐四起,灯光闪烁,主持人终于上场。听他介绍,除中亚诸斯坦国外,出席嘉宾还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伊朗、阿富汗及俄罗斯等国的商务代表。开幕式的演出主题与丝绸、香料有关。高潮时,人们纷纷站起来拍照,好不喧嚣。
古城希瓦距离布哈拉约450公里,也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处热门旅游目的地。希瓦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内总计有50多座历史古迹和超过250座老房子,其中16座经学院是博物馆。售票处所在的西门,又叫“父亲门”,是古城的主要出入口,重要的建筑遗迹就在贯穿东西塔门的大街两边。
在希瓦,有三处地方可以尽摄全城,一是伊斯兰·霍贾宣礼塔,二是皇宫堡垒,三是北门附近的一段城墙。
从北门城墙下来之后,街头出现了许多身着传统服装的人载歌载舞。一番打听,才知道是德国总统来访。古城调动起自己的每一个细胞,准备迎接他们的贵宾。
我转到西门外等待,只见门口站着两排古装武士,前面许多小学生,正在欢快地跳舞,这是贵宾才能享受到的古代皇室礼遇。不远处停着一辆加长奔驰,侧边插黄底黑鹰旗,应该是乌兹别克斯坦接待国家元首的专用车。看这状况,总统先生已经入城了,我又急忙跑回去,皇宫门口人头攒动,总统一行果然在这里。
总统先生满头银发,着一套灰色西服;夫人戴遮阳帽,一袭素净套装,肩搭黄色纱巾。他们被人簇拥着参观皇宫,几个戴着墨镜的安保人员警惕地巡视四周,像好莱坞大片中的镜头。几个德国游客和总统夫妇相聊甚欢,甚至自拍起来。我因语言不通,只能像狗仔队一样捕捉镜头,一路跟拍。
直到总统先生进入一家经学院改装的茶屋,我才反应过来时候不早了。回头看时,落日欲下。登上堡垒,满城夕阳,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编辑 陈致颖)
作者简介
小重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西出阳关》《伊朗,五月的蔷薇》等。在中亚旅行时,住在当地人家里,参加布哈拉丝绸香料节开幕式,在希瓦古城像狗仔队一样追拍德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