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又称板栗、栗果、毛栗子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和食用史。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就有栗子,说明远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采食野生栗子。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品质好的栗子果仁肥厚、细腻、糯性黏软、甘甜芳香。栗子的吃法很多,生吃甜脆,风干则甜而软,蒸熟吃甜中带糯,糖炒吃更是幽香扑鼻,甜味悠长。
栗子除生食、炒食、煮食之外,还可加工成栗脯、栗粉、栗子粽、栗子糕、罐头、蜜饯等。用栗子做主料,还可以烹饪出各色美味菜肴。如板栗烧鸡、板栗烤鸭、栗蘑炒鸡丝、栗子炖肉、栗子山药姜枣粥、栗子莲子炒鸡丁、栗子荸荠猪肉汤等。
栗子的营养价值
栗子营养丰富,每100克鲜板栗含蛋白质4.2克,脂肪0.7克,膳食纤维13.7克,碳水化合物40.5克,胡萝卜素190微克,硫胺素0.14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0.8毫克,抗坏血酸24毫克,维生素E4.56毫克,还有齐全而丰富的矿物质。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干栗子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增加到77.2克/100克。由于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面粉、大米不相上下,可以作为主食,因此,栗子也被称为“木本粮食”。
栗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胡萝卜素含量高,按每100克可食部胡萝卜素含量对比,核桃是30微克,生花生仁是30微克,葵花子是30微克,松子仁是10微克,干榛子是50微克,炒榛子是70微克,而鲜栗子高达190微克,远远超过所有干果。
栗子的医用价值
栗子也是一味中药,其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主要功用是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常用于治疗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血、衄血、便血、金疮、瘰疬等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了一个病例:“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吃了二三十枚煨栗子,竟然使严重的腹泻痊愈。之所以能够这样,李时珍又作了解释,是因为“肾主大便,栗能通肾。”
《千金方》也写道:“栗,肾之果。肾病宜食之。”《随息居饮食谱》曰:“栗子甘平补肾,益气厚肠,止泻耐饥,最利腰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写过一首诗:“老去身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光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说的是苏辙得了“腰脚病”,腰背疼痛,脚腿不灵便,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向他传了一个秘方,就是每天早晨慢慢咀嚼生栗子,将栗子的汁液缓缓咽下,“腰脚病”竟然好了。
若肾虚腰痛,可取栗子仁125克,核桃仁250克,将栗子仁蒸熟后,与核桃仁一同捣烂成泥,制成药丸。每次吃10克,每日3次。
治疗老年肾亏,小便频数,需要每天早晚各吃生栗子1~2个,细嚼慢咽,需坚持服用。
治疗遗精,可取栗子60克,莲子50克,芡实30克。将以上三味药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慢煮,至熟。每天1剂,吃栗子、莲子、芡实,喝汤。连用7~10天为一疗程。
治疗腹泻,取栗子仁、山药、白扁豆、粳米各60克。将以上各味洗净,一同入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慢煮,至熬成烂粥即可食用。每天1次。
中医滋补的方法有药补、食补,而栗子兼具二者滋补之妙,效果良好,值得一吃。
需要注意的是,栗子再好,但不宜多吃,因为生栗子难以消化,熟栗子又易滞气,故一次不要吃得太多,脾虚消化不良者更应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