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是传说中古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2020年9月,在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撮合下,以色列、阿联酋、巴林率先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摩洛哥、苏丹紧随其后,实现国家间外交关系正常化。特朗普宣扬该协议是“整个(中东)地区全面和平的基础,黎明将在和平中到来”,标榜其为引以为傲的政治遗产。然而,该协议刻意回避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核心矛盾——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在巴勒斯坦人仍在挣扎实现建国梦的情况下,阿拉伯国家陆续与以色列建交,这违背了阿拉伯国家解决巴以问题的初心,更似是美国和以色列之间利益媾和的产物,令巴勒斯坦“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今,和平协议远未促进巴以和平。以色列加速蚕食巴勒斯坦尚存国土,巴勒斯坦暴力抗争守卫家园,地区冲突愈演愈烈,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

巴以冲突源于长期繁杂的历史积蓄,始于历史上英国对殖民地的肆意妄为,发展于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等因素的冲突碰撞,僵持于以色列倚仗美国支持的有恃无恐,至今起伏延宕、悬而未决。相较于解决寸步难行的巴勒斯坦问题,精致的利己主义更倾向于满足各方的现实主义诉求。

为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有力扼住地区潜在冲突的咽喉,中东地区国家“居安思危、合纵连横、强强联手、各取所需”,热衷于扩大地区“朋友圈”,努力谋求自身“大发展”,紧紧围绕美国利益“主动迎合”,“借助外力、修炼内功”,旨在提升区域冲突应对能力,重在联手遏制区域共同威胁,即以伊朗为首的地区什叶派“新月联盟”,限制对手发展进程,弱化对手威慑能力,确保自身国家安全。

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问题被束之高阁,难以再被称为阿拉伯国家“共同关心、勠力同心”急盼解决的区域核心问题,部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诉求的支持已变得“模糊且暧昧”。《亚伯拉罕协议》应运而生,颇为顺应“时代潮流”,巴以问题得以淡化,伊朗问题更加突出。协议看似是打开和平大门的钥匙,实则是似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咒语。

缔约结盟,合作共赢

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摩洛哥、苏丹等阿拉伯国家签署的和平协议“为彼此之间各种合作机会开辟了道路”。以色列成为协议缔约国全方位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在大力拓展经济、科技、医药、农业、旅游等领域合作的同时,双边早已开展的安全领域合作无须再遮遮掩掩,垂涎已久的军事领域合作“堂而皇之”地得以开展。多领域合作增进了以色列与区域重要阿拉伯国家的战略联系,区域发展与协同安全成为多边共同利益,尤其是以色列借此赚得盆满钵满。

以色列与协议缔约国开展合作范围异常广泛,囊括海水淡化技术、石化能源技术、新能源太阳能技术、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生物检测试剂及疫苗、干细胞疗法、高端医疗设备、民用航空研发与工程制造、太空探测、人工智能、先进农业、知识产权转让等。尤为引人关注的则体现在贸易和军事安全合作领域爆炸性大发展。

经济领域深化合作,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最富成效的贸易合作当属以色列和阿联酋,双边贸易额在2022年超过了25亿美元,并在2023年前7个月达到18.5亿美元。两国在2023年3月签署的一项关税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双边贸易中96%的商品将完全免除或降低关税,以色列公司将获准参与阿联酋政府的招标等,为两国经贸发展带来极大助力,预测双边非石油贸易额有望在五年内超过100亿美元。阿联酋更是高调投资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制造业、医疗保健和农业等领域。

据亚伯拉罕协议和平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4个月摩洛哥与以色列贸易量同比增加150%,达2890万美元。自2020年底美国推动摩以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显着增长,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1.8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160%。

2021年以色列与巴林贸易总额仅为750万美元,为加深双边贸易合作,两国经济部长已于2022年9月开启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在货物和服务贸易、监管和标准化、海关、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磋商,以期达成一份自由贸易协定。

军事演练如荼如火。2021年11月,以色列再次在内盖夫沙漠举办“蓝旗”空军演习,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和印度等国空军获邀参加,而阿联酋空军司令阿拉维少将则首次受邀以观察员身份全程观摩。2022年1月,美国领导的IMX22国际海上演习在中东地区举办,以色列首次参加被誉为全球无人系统规模最大的演习活动,不但与阿联酋、巴林共同参与,且首次与沙特、阿曼等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联合演习。2022年6月,“非洲狮-2022”联合军演作为美国和摩洛哥常年举办的非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以色列首次获邀作为“伙伴国”参加演习。以美国为核心的多边演练旨在加深各军事力量对彼此作战能力的认知,增进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粘性,促进军事装备间的互通性,提高参与国的实战能力,以实际行动来兑现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安保承诺。

中东地区最大的海上演习—2022 年国际海上演习(IMX)上出现的 MantasT12多功能无人水面舰艇

军贸合作方兴未艾。2022年2月3日,巴林和以色列共同签署了军事合作领域的谅解备忘录,正式确立了两国安全联系,旨在加强情报共享、军事训练、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合作。而阿联酋和摩洛哥对以色列先进军事装备更是垂涎已久。和平协议签署后,以色列敞开武器库,先后与摩洛哥签订了Merkava主战坦克、巴拉克-MX中程防空导弹以及150架Wander-B、Thunder-B自杀式无人机和Skylock Dome反无人机系统等订单,与阿联酋EDGE集团联合开发契合阿联酋用户需求的先进反无人机防御系统(C-UAS),并共同设计17米无人艇,由EDGE集团负责船体设计,以方负责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用于执行反潜、排水雷等作战任务。同时,二者皆渴望通过与以色列加深军事合作以获取美国F-35先进战机采购“准入证”。安全合作成效凸显。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布尔汉高度评价两国情报交换机制,称赞该机制帮助苏丹军队高效抓捕了其境内的恐怖组织成员。摩洛哥和以色列在2021年7月签署的网络安全合作协议,得以促成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业务合作、研发及信息共享。而阿联酋和以色列情报安全合作由来已久,阿联酋的情报能力也为以色列所看重,两国在情报互换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合作密切。阿联酋、巴林、摩洛哥和以色列甚至提出了共同加强网络防卫的“网络铁穹”构想。

显而易见,和平协议并非专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而是满足美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共同安全利益的需要,是美国转向印太地区的战略需要,是扶持以色列填补美国从中东地区抽离的客观需要,是建立旧地区新秩序的第一步。以色列则发挥自身技术领先势能以及经济发展优势和军事安全胜势,借助“美国杠杆”撬动中东诸国同盟,扩展区域协同联防能力,提升以色列预警前出能力,拓宽以色列国土防卫边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数十年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军事质量长期处于中东地区绝对优势地位。但随着地区强国崛起局面的逐步形成,伊朗成为美以联盟的“眼中钉,肉中刺”,构成美以在中东地区安全、权威和利益的最大挑战。鉴于聚焦大国竞争是美国当前乃至长期国家战略的核心要务,继续勾勒伊朗严重威慑中东地区安全与和平的负面形象,积极推动以色列与中东国家“打成一片”,试图让以色列在管理该地区的事务中承担主要角色,是美国维护和巩固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最佳解决方案。

特拉维夫与华盛顿遥相呼应,新一届政府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对抗伊朗正在发展的核计划并确保阻止德黑兰发展核武器将是以色列执政联盟的首要任务,认为伊朗是影响中东地区安全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对其构成了一系列的长期和短期挑战。长期看,伊朗已是一个“核门槛”国家,具备“华丽转身”升级至核大国的基础条件,已构成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最大战略威胁。近期看,伊朗通过升级其军事部署,已将远程精确制导弹道导弹、自杀式无人机等先进军事装备扩散至以色列周边众多非国家行为体,被以色列视为伊朗可对其施加“毁灭式”饱和攻击的最大现实威胁。

2022年3月28日,美国、以色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摩洛哥和埃及外长在内盖夫峰会上

执政联盟极右翼代表则“裨补阙漏”坚持认为以色列当务之急应是投入最大的资源加速扩大定居点、推行犹太化,削弱巴勒斯坦人继续抵抗的信念和能力,以根本解决与巴勒斯坦人民的冲突。特拉维夫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第15届年度讨论会议也得出结论称,巴勒斯坦问题对以色列来说比伊朗核计划更加危险,巴以冲突仍将是特拉维夫所面临安全挑战的核心。

2022年3月,美国、以色列、巴林、埃及、摩洛哥和阿联酋六国外长在以色列召开的“内盖夫峰会”上,以色列更是敦促美国推动更多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加速外交关系正常化进程,突出强调建立中东安全同盟MESA(Middle East Security Alliance),鼓动巩固并吸纳更多区域国家加入亚伯拉罕协议,策动奉行务实主义政策的阿拉伯国家联合以色列共同对抗伊朗。该峰会再次佐证巴勒斯坦问题已高度边缘化。

不言而喻,以色列认定巴勒斯坦已是“砧板鱼肉”,签署和平协议缔结城下之盟,实则“一箭双雕”,既能疏离阿拉伯世界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和同情,以便加速推行定居点扩张计划,继续蚕食巴勒斯坦,又能化身为中东地区理想的安全合作伙伴,以期拉拢区域国家联手制衡伊朗及其地区联盟,可见以色列才是和平协议的最佳受益人。

我行我素,龃龉不断

定居点计划稳步推进,巴领土和人权惨遭侵犯。和平协议签署并未阻挡以色列加快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步伐,以色列单边行动肆无忌惮,定居点扩张计划来势凶猛,继续侵犯和践踏巴勒斯坦人权。2022年5月12日,以色列民政局高级规划委员会宣布,批准在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新建住房的计划,共涉及4320套住房,其中2684套住房建设获最终批准,1636套获初步批准。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定居点刻意使用镇压巴勒斯坦人抗议中牺牲的以军士兵或军官名字命名,辅以隔离墙、过境点、路障和许可证等歧视性措施管控巴人民的自由流动。

圣殿山宗教冲突时有发生,巴勒斯坦人尊贵禁地蒙受践踏。圣殿山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圣地,是世界上最具争议性的宗教圣地之一。犹太人渴望独占圣殿山,恶意践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巴勒斯坦人的宗教权利。近年来,尤其是斋月期间,以色列警察连续袭击赴阿克萨清真寺祷告的穆斯林,公然向穆斯林“尊贵禁地”投掷震爆弹和烟雾弹驱离信徒。同样的,以色列政府颁布安全许可证制度,任意限制巴勒斯坦基督徒赴圣墓教堂参加复活节圣火仪式活动,少的可怜的“羞辱性配额”公然违背最基本的宗教自由。更有甚者,以色列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领导人、新任国家安全部部长伊塔马·本·格维尔于2023年1月刻意造访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制造事端,被巴勒斯坦方面称为“前所未有的挑衅”,是对穆斯林圣地的严重亵渎,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安理会甚至为此紧急磋商。

圣殿山鸟瞰图

挑衅冲突龃龉不断,人员伤亡再创新高。“开放式牢笼”疯狂助长巴勒斯坦青年绝望情绪,以色列不同层级花样繁多的挑衅行为导致双方极端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犹如雨下,以色列报复性“周期空袭”“定点清除”循环往复,反而催生更多巴勒斯坦武装团体不断涌现,“杰宁旅”“狮穴”等新生代武装团体前赴后继纷纷迈入巴以冲突前线。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自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动代号“阿克萨洪水行动”突袭,以色列予以猛烈还击,大规模空袭加沙全境,于10月下旬对加沙发动地面军事行动。截至2024年3月底,冲突仍在延宕,已造成巴方3万余人死亡、近7.6万人受伤,近200万人流离失所,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形势极其严峻。

以色列单边行动导致“两国方案”沦为空谈,显然是对和平协议的无情嘲弄。

和平进程,中国方案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充分利用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以及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等高规格场合“振臂高呼”为巴勒斯坦竭力追求和平、正义、公理。

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攸关中东和平稳定,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历史不公不能无限期延续,合法民族权利不能交易,独立建国诉求不容否决。国际社会应该坚定“两国方案”信念,坚守“土地换和平”原则,坚决致力于劝和促谈,扩大对巴勒斯坦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促进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解决。

2023年6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访问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着重强调三点主张。第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应该得到保障,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第三,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元首斡旋下,断交7年的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复交,举世瞩目,充分展示对话的力量,是地区和平的胜利,也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元首外交引领的重大成果,极大鼓舞了世界对解决中东历史遗留难题的信心。

“以暴制暴”不是通往和平的正确道路

历史早已证明,“以暴制暴”从来不是通往和平的正确道路,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继续建设性地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中国智慧将融合阿拉伯智慧携手共建中东安全新架构,着力推动巴勒斯坦问题通过对话和谈早日得到公正解决。

结 论

《亚伯拉罕协议》是时代的产物,是美以政治诉求的产物,是美国“拉帮结伙”单边扶持以色列,刻意回避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物,并非旨在真正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和平方案。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小院高墙”搞圈子、搞对抗,导致地区局势愈发紧张,催生暴力冲突延绵不断,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巴勒斯坦问题陷入历史“死循环”。

如今,《亚伯拉罕协议》成了以色列和美国彻头彻尾的谎言,和平承诺沦为其真实欲望的遮羞布。未来,巴勒斯坦问题必然只能依靠对话和谈予以解决,必须恪守“两国方案”,这既是国际共识,也是惟一出路。中国将继续与同心同德的国际社会伙伴并肩而行,将“两国方案”由共识转化为行动,为实现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的解决,以及中东地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