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2025年第12期
《马頔要脸,民谣塌楼》
实际上,对于华语音乐的土壤而言,“民谣歌手”从来都是定位尴尬的一群人,要市场化和流行化,就没法谈深度。我们注定难拥有像鲍勃·迪伦那般常青的老妖,见识过时代潮水涨落,仍能用性格深处的悲悯和“观察者”形象,涤荡掉所有的媚俗和夸饰。至于麻油叶等“城市民谣”歌手,更像是和你我一样散漫、爱做梦、讨生计的普通人,偶尔混吃看天,没啥大格局大野心,某天突然被探照灯逮住,忙不迭推上神坛,才织就了这场刻奇的巨大幻觉。
@玲
我觉得李健说的没错。这都是没文化的锅。民谣为赋新诗强说愁,摇滚又一副吃不饱饭的怨恨。大佬们吃饱饭了文学深度就好很多。
@立灰
25岁,伪文青,喜欢标新立异,不听流行开始听民谣,年龄渐大觉得民谣大多是无病呻吟。30岁后喜欢说唱、摇滚,因为生活的平淡与苦闷,开始喜欢听这类能直抒胸臆的音乐。
@Devil
民谣的内核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管他有没有技巧,管他有没有技术,管他受不受欢迎。
《看世界》2025年第11期
《发钱促婚,有用吗?》
於嘉认为,对女性群体而言,能保障她在婚姻内的权益,就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概言之,要想让年轻人放心结婚生育,就要有一个婚育友好的社会生态和保障网络—你不能忽略木桶的漏洞,而一味让大家装满水。因此,当“发钱鼓励结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时,我们要看到:各类婚育补贴作为应对人口问题的止痛剂,目前仍然杯水车薪,人们需要一个更加婚育友好的社会环境。问题在发展中提出和被重视,问题也要在发展中解决。
@宛若
有些地方的钱甚至是只打到男方账户的。与其一次性给一大笔钱,还不如把那笔钱给那些因为结婚或生育导致失业的一方,不分男女,给他们交社保呢。
@暖暖的
婚也结了,娃也生了,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我还是一个人在异地生活、工作。陪伴我最多的还是身边的同事!多少打工人都是如此呢。
@瘦瘦柏油彤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是以生育驱动婚姻较多,对同居不太排斥,但是一说结婚,一说生孩子大家好像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