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旭东,衡 量
(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知识化时代,随之而来的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敏捷化使传统企业已经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正如国内学者叶永玲指出的,“20 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与技术手段的成熟以及管理理念的变迁为新型企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奠定了实践基础”。在应对供需脱节的难题时,虚拟经营为企业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限制而快速占据市场份额提供了有效途径。正是由于具备快速整合社会资源、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市场风险共担的特点,虚拟经营模式被称为21世纪主流的企业模式。
自肯尼斯·普瑞斯等提出虚拟经营概念以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
然而,在相关文献中,对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虚拟经营现象及其动因却现有涉及,因而该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以2家典型的虚拟经营企业作为案例,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虚拟经营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寻企业虚拟经营的根本动因。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为关于虚拟经营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
国外学者中,Davis 开创了企业生命周期研究,Greiner运用理论模型将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具体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造期、领导期、授权期、协调期、合作期[1]。Ichak·Adizes 从文化视角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和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2]。Miller和Friesen将企业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再生期四个阶段[3]。
国内学者中,认为企业的发展规模遵循一个由原始多元化、小规模生产到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再到多元化持续生长的过程[4]。按照企业的发展历史阶段可分为:创立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壮大阶段[5]。芮明杰将企业划分为出现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防护性阶段和复杂阶段。
自普瑞斯等提出虚拟企业的概念以来[6],虚拟经营模式就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7]。学者们分别在各自领域从不同视角对虚拟经营的动因进行论述[8]。这些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国外经典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状况拓展其理论内涵;第二类是依据虚拟经营出现的经济、技术、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论断。在第一类文献中:Jefferey.Rayport 和John J.Sviokla 以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强调要通过将非关键环节虚拟保留核心环节的方式实现价值最大化是虚拟经营产生的原因;国内学者王志涛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强调通过将经常发生的替代性活动内部化、互补性活动和偶尔发生的替代性活动外部化的方式,最终实现交易费用最小化是虚拟经营产生的原因[9];国内学者杨波等则以基于超循环理论为依据,将经营系统分为企业内部的核心化和系统企业间的网络化,两者的结合推动虚拟经营超循环的产生[10]。在第二类文献中:国内学者许奕锋从虚拟经营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其产生原因,认为企业对市场响应能力、共担市场风险、突破市场壁垒的需要导致虚拟经营模式的出现。
纵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虚拟经营动因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研究现状:部分结论基于国外经典理论提出论断并试图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缺乏本土企业实效性;部分研究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现状的文献未运用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无法满足理论的信度、效度要求而且缺乏合理的理论视角。现阶段研究在对典型现象及其背景因素缺少深入描述与理论解释时,多案例研究较为适宜[11]。因此,我们收集中国企业虚拟经营的经典案例,采用与定性问题高度匹配的研究方法,以达到科学、有效地解释企业虚拟经营现象的目的。
本文经过多重筛选最终确定以中国本土企业先科集团和东软集团为研究对象。先科集团曾经领导国内先进的激光技术,在经历负债危机之后濒临破产,虚拟经营模式使企业再度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东软集团,该企业身处国外公司高度垄断的行业,以虚拟经营模式打破了行业垄断,成功摆脱了创业阶段的各种资源约束。这2 家典型企业为研究企业不同阶段虚拟经营的动因提供了重要依据,采用何种方法挖掘案例实质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扎根理论被认为是最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是从真实世界的社会现象中构建理论的科学方法,而经典扎根理论又是三大扎根理论学派中最具代表性和科学性的方法[12-13]。虚拟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实体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对于其动因问题的探讨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可以借鉴采纳,并且对于不同阶段的成长动因涉及的测量指标不明,定量研究具有较大困难,所以本文拟研究的企业虚拟经营动因问题必须首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清晰界定从而进行理论构建[14-15],继而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大样本研究。因而本文选择经典扎根理论结合计算机软件展开研究[16-18]。
(一)问题涌现
东软集团在创业期进行虚拟经营,先科集团在发展期进行虚拟经营,为什么两家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都选择了虚拟经营模式?各自的动因为何?这是本文最初的研究问题。在缺少文献支持的条件下,作者通过深入的扎根研究获取一手资料,同时收集大量二手资料进行比较,以找到该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二)数据收集
按照经典扎根理论对收集数据的要求,本文首先进行目的性抽样。首先选择了先科集团作为扎根研究的案例,通过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及对企业现场的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在与先科集团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时,作者对感兴趣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即时备忘,事后及时收集和补充相关资料以进行三角检验。在先科集团访谈时间约6 小时,整理的访谈文稿2 万余字,参考文章、讲话、评论、书籍等总计6 万余字,视频60 分钟,音频45 分钟,图片20.4M。
由于未能获取进入东软集团实地访谈的机会,只能通过收集更广泛的二手资料,达到构建理论的目的,共收集相关文章、讲话、评论、书籍等总计7万余字,视频50分钟,图片23M。
(三)数据处理
实质性编码是经典扎根理论对数据处理的规范要求,其中包括开放性编码阶段和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对访谈数据和二手案例进行编码,共计得到151 个开放性编码,并且获得3 个核心范畴,经过对比,保留2 个能够解释本文问题的核心编码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在进一步与文献、材料对比之后确定该核心范畴达到饱和,共计得到138 个选择性编码。
(四)理论构建
综合文中的“创业期虚拟经营”、“创业期虚拟经营动因”、“发展期虚拟经营”、“发展期虚拟经营动因”和120 个理论性编码,构建出企业虚拟经营动因图。
三、案例简介
(一)先科的虚拟经营之路
早期的先科电子是研发和生产出中国第一块激光视盘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的先科“SAST”商标在国内外市场曾获得诸多荣誉。
2003年之后,先科因面临沉重的债务危机进入发展停滞状态,为应对危机,其核心企业被国家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简称国投先科,形成现在的先科集团。
2007年开始,先科运用品牌授权经营模式重新走向市场。通过“先科”品牌的授权使用,整合市场上现有的诸多家电生产销售企业资源,通过契约方式长期合作,形成企业联合体。
(二)东软集团的虚拟经营之路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软”)成立于1991年,是以为国家基础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集软件研究与开发、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生产、IT教育与培训、软件风险投资、顾问咨询与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在解决方案领域最优秀的软件企业之一。
数字医疗设备市场对资金、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中国CT市场长期为美、日、德三个国家的6家公司垄断。当东软自行研制成功CT扫描机之后,其产品性能和质量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各项技术指标不仅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有些性能指标还好于国外同类产品,加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适合国情的汉字界面,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使其产品具有充分的竞争力。
东软选择了虚拟经营模式,不建厂房、不进设备、不聘工人,只负责CT 机的“心脏”计算机软件技术、整机组装调试和市场营销,而将机器的主计算机、电子元件、部件等的生产工作外包给合作厂家完成。
四、研究发现
(一)创业期虚拟经营
从东软集团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发现,企业在创业之初面临发达国家行业壁垒的威胁,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实力走“大而全”、“小而全”、“建设厂房,引进设备,招聘工人”的传统创业之路,另一方面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快速、灵活应对市场的需要,因此传统创业模式行不通。虚拟经营模式就在这样的创业困境下应运而生,使企业能够利用所在地区的产业集聚优势、整合社会过剩生产能力、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突破行业壁垒。经扎根研究,我们将此现象概括为“创业期虚拟经营”,如表1所示。
表1 有关“创业期虚拟经营”的数据及编码
通过对所获数据的编码,发现创业期企业虚拟经营的动因体现在四个方面。
1.快速进入市场的需要
企业需要借助虚拟经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占有市场份额。在东软的案例中,由于国外企业在行业内具备技术、资金优势,容易提高自身的垄断地位,为后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形成行业壁垒。企业在创业期选择虚拟经营的首要目的就是突破已有企业构筑的市场壁垒或垄断,只有迅速进入市场,才可能快速占据市场份额。显然,在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内,虚拟经营是企业创业的最佳选择。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有关“快速进入市场的需要”的数据及编码
2.降低运营成本
传统经营模式的巨额成本投入制约了企业的创业能力。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资源能力有限,要想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成本控制是必须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导致创业企业缺少资金积累、资源占有不足、生产和销售能力不高,企业负担沉重,巨额成本制约企业发展。面对运营成本问题,虚拟经营的优势得以体现,创业企业可以借助该经营模式整合供应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整体实力,减少各个流通环节的投入,以最少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有关“降低运营成本”的数据及编码
3.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到快速响应。对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生产环节通常都是其软肋,因为产量的控制、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传统企业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创业企业将繁琐复杂的生产环节虚拟经营后即可显着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达到快速进入市场获得利润的目的。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有关“提高市场响应能力”的数据及编码
4.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
企业借助虚拟经营,集中资源发展生产运营的核心环节,如核心技术、品牌等。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竞争已经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每个环节运行效率越高,总体运行成本越低,供应链的竞争力就越强。实体经营模式是一个企业独立完成供应链各环节的工作,这使得企业既不可能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拥有一流的技术,也不可能在各个环节都获取最低成本,甚至很难保证每个环节都具有优势,因而很难适应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因此,在经营理念上,虚拟经营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供应链的完整,而是专注核心专长,根据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从事供应链上某一环节、某一区段的生产运营,运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依托,通过整合取得外界资源和能力的配合,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双赢的目的。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有关“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的数据及编码
综合以上,核心范畴“创业期虚拟经营”得到4 层53 个开放性编码支持,具体如图1 所示(因幅面有限,仅能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图1 核心范畴“创业期虚拟经营”的开放性编码
对开放性编码进一步概括进入选择性编码阶段,“创业期虚拟经营动因”得到5 层42 个选择性编码支持而饱和,具体如图2 所示(因幅面有限,仅能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图2 核心范畴“创业期虚拟经营动因”的选择性编码
(二)发展期虚拟经营
从先科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企业不但有可能在创业期选择虚拟经营,而且在发展期也会选择虚拟经营,经扎根研究,我们将此现象概括为“发展期虚拟经营”。先科曾经是家喻户晓的企业,在2003年债务危机后一度濒临破产,2007年以后企业采取虚拟经营模式后才重获新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历程在先科集团某高管领导A 先生(为尊重受访者保密的要求,数据中受访者姓名皆以字母替代)的访谈中得以体现,如表6所示。
表6 有关“发展期虚拟经营”的数据及编码
通过对所获资料的编码,可以发现企业在发展期虚拟经营的动因。
1.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
进入困境的企业,需要借助虚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突破发展瓶颈。对先科而言,通过虚拟经营模式借助外界力量完成质量检验、评价审议、维护品牌影响力等工作,弥补了自有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缺陷,不仅使企业在濒临破产的绝境中找到了一条继续发展的道路,更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该动因在与先科集团某高管领导B先生的访谈过程中得到体现,如表7所示。
表7 有关“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的数据及编码
2.降低运营成本
传统经营模式的巨额成本投入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愿望,而虚拟经营模式则不仅为进入发展瓶颈期的企业锦上添花,更给进入破产边缘的企业雪中送炭。在传统实体经营模式的束缚下,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规模到达一定极限后,产供销各环节的资源和能力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企业发展必然停滞不前因而需要通过虚拟经营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打破发展困境。该动因在先科提供的发展战略计划书中得到体现,如表8所示。
表8 有关“降低运营成本”的数据及编码
3.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20 世纪80年代的技术变化稳定、市场需求旺盛,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先科在这一时期选择实体经营模式创业是正确的选择。然而在2000年以后,先科遭遇债务危机,流动资金减少,实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该时期的市场需求多变,技术进步使得行业门槛降低,大量中小企业以恶性竞争的方式争夺市场。正如先科人对虚拟经营的认识一样,“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强大到同时独立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先科在面对资源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时,就不得不采取虚拟经营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快速响应市场,以虚拟经营的模式参与市场竞争。虚拟经营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最大最快化,并缩短回报周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强势品牌的地位,获得高额附加利润。该动因在先科提供的年度总结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表9所示。
表9 有关“提高市场响应能力”的数据及编码
4.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
在先科的案例里,企业通过授权经营,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完成生产,而自己集中资源进行品牌运营和维护,提升品牌价值。这是由于企业充分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及拥有品牌的意义。采取虚拟经营的动因就是因为其他环节投入高回报少,掌握生产运营的核心环节,如技术和品牌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取得持续发展。因此,虚拟经营企业必须牢牢掌控品牌、技术等生产运营链条中的核心环节,集中优势资源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虚拟经营的优势。该动因在先科集团某高管领导C 先生访谈过程中得到体现,如表10所示。
表10 有关“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的数据及编码
在整理数据并进行开放性编码后,核心范畴“发展期虚拟经营”得到4层98个开放性编码支持,具体如图3所示(因幅面有限,仅能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图3 核心范畴“发展期虚拟经营”的开放性编码
对开放性编码进一步概括进入选择性编码阶段,“发展期虚拟经营动因”得到6 层96 个选择性编码支持而饱和,具体如图4 所示(因幅面有限,仅能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图4 核心范畴“发展期虚拟经营动因”的选择性编码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虚拟经营拥有实体经营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成为企业在创业阶段和发展阶段均有可能采用的经营模式。对“创业期虚拟经营动因”和“发展期虚拟经营动因”进行理论性编码,可以得到“企业虚拟经营动因”这一核心概念,共8 层120 个编码支持而判定饱和,具体如图5 所示(因幅面有限,仅能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图5 核心概念“企业虚拟经营动因”的理论性编码
通过对“企业虚拟经营动因”的理论性编码,综合企业不同阶段的虚拟经营动因,我们得到了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虚拟经营动因模型,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虚拟经营动因模型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到,“快速进入市场的需要”和“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分别是创业期和发展期企业虚拟经营的动因,因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我们将其称之为企业虚拟经营的差别动因。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是企业在创业期和发展期虚拟经营都存在的动因,我们称之为企业虚拟经营的共同动因,忽略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这三条动因就构成了一般性的企业虚拟经营动因。
继而,综合企业虚拟经营的动因,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是减少企业投入成本,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是为了提高产品投放市场和自身运营的效率,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的意义在于提高企业在技术、品牌等核心环节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通过对成本、效率的追求,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才使企业通过虚拟经营获得了持续发展,这一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效率忽略成本,就需要在各个环节投入大量资金,导致资源浪费、人员分散,难以形成突出优势;同理,一味追求成本忽略效率,企业可能会片面精减中间环节而忽视市场响应能力,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企业虚拟经营决策以成本、效率为基础,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比实体经营模式,其成本过高、效率过低,难以掌控核心环节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在市场竞争中被企业所抛弃。综合以上,之所以企业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选择虚拟经营模式,是由于虚拟经营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使企业易于集中有限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以突破不同成长阶段的困难和挑战。由此,我们得到了企业虚拟经营动因的一般模型,具体如图7所示。
图7 企业虚拟经营动因一般模型
如图7,实体企业以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实力整合供应链,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提升每个环节的实力,虽然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但同时可能造成成本提高且效率低下。虚拟企业则协调所有盟员,保证资源信息共享,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目的。选择虚拟经营还是实体经营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因而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采取的的模式不完全相同。有的企业在创业阶段面临成本和效率问题而直接选择虚拟经营模式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快速响应市场,以最优的路径将产品服务提供给用户。而有些企业在创业初期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足以支撑其实体经营模式,因而在创业期未选择虚拟经营,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困难,成本和效率成为束缚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的障碍,因此通过虚拟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突出核心竞争力成为发展期企业的必然选择。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创业期虚拟经营和企业发展期虚拟经营,所处阶段不同,虚拟经营的动因不完全一致。创业阶段,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成为企业首先面对的挑战,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成为企业无法逃避的问题。除了在创业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具有的独特动因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虚拟经营的共同动因。因此,企业虚拟经营的目的就是要借助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来摆脱传统实体经营模式的束缚,将非核心环节外包,降低多个环节的投入成本,使企业能够集中资源与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最终获得更大的发展。
本文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先科集团和东软集团的虚拟经营案例为基础,发现了创业期虚拟经营和发展期虚拟经营的现象并进行了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出了创业期虚拟经营的动因和发展期虚拟经营的动因。在进一步比较之后发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虚拟经营动因分别由共同动因和差别动因组成,剔除差别动因之后,共同动因构成企业虚拟经营的一般动因。将上述研究结果和现有文献对比后,验证了现有理论中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是虚拟经营动因的合理性,同时发现掌控生产运营核心环节是虚拟经营的核心动因,进而发现企业虚拟经营的动因具有内在逻辑和有机结构,从而有效地对企业虚拟经营现象进行了完整的解释,为更加深入的虚拟经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三角检定,即将访谈资料与获得的其他数据进行不断比较,确保数据的准确与研究的客观以提高信度。基于扎根方法论的规范性,本文建立在逐层编码的基础之上,能够保证其内部效度。同时,本文通过两个案例进行研究,外部效度必然高于单案例研究。当然,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们无法对更多的样本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需要在未来引入更多的案例进行更多的比较和完善,这是案例研究必然面对的困难,其普适性显然无法与大样本的量化研究相比。而从案例中归纳概念并构建假说与通过大样本假设检验提高普适性是理论构建不同阶段的任务,显然,本文侧重于前者,但这正是扎根研究的使命,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来源于实践的基础。
[1]Greiner L 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4):37- 46.
[2]伊查克·麦迪思. 企业生命周期[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Miller D,Friesen P H. Momentum and r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23(4):591-614.
[4]杨杜. 企业成长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夕勇. 企业发展阶段与管理创新[J]. 审计研究,2006(2):91-94.
[6]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肯尼斯·普瑞斯.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包国宪,贾旭东. 虚拟企业研究基础——实践背景与概念辨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2-87.
[8]叶永玲,王雷. 虚拟经营的实践动因和理论依据[J]. 科学与管理,2003(5):76-78.
[9]王志涛. 虚拟企业:一种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84-88.
[10]杨波,张卫国.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系统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0):3-5,43.
[11]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2nd ed. London:Sage,1994.
[12]Glaser B G.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Aldine,1967.
[13]Glaser B G. Time for Dying[M]. Chicago:Aldine,1968.
[14]Glaser B G. Theoretical Sensitivity[M]. Mill Valley:Sociology Press,1978.
[15]Straus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6]贾旭东. 虚拟企业组织运行的基础环境与模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77.
[17]贾旭东.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民营企业创业团队分裂研究[J]. 管理学报,2013(7):949-959,1015.
[18]贾旭东,郝刚.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政府概念界定及组织模型构建[J]. 中国工业经济,2013(8):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