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宁 林细娟 张爱群
【摘要】目的 分析关于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NT-proBNP水平在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几年接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患150例,根据ACS的不同类型,分成三组,STEMI病患50例作为A组,NSTEMI病患50名作为B组,UA病患50例作为C组。在科室POCT检测150例病患的NT-proBNP水平并记录。观察统计患者在治疗进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并记录。结果 三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进行一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病患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0%)明显高于B组病患(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患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4%)明显高于C组病患(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通过对ACS患者的NT-proBNP水平进行快速检测,可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后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该方法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多发病于中老年人,在我国AC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近几年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该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根据患者出现症状时的心电图ST段升高程度与心脏肌钙蛋白测定结果,将ACS分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并且据有关资料显示,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与该类疾病具有紧密联系。基于此,本文就心血管内科快速检测ACS患者NT-proBNP水平在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几年接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患150例,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组。A组:STEMI病患50例,年龄42~78周岁,平均年龄(58.8±10.3)周岁,当中男32例,女18例;B组:NSTEMI病患50例,年龄38~79周岁,平均年龄(61.4±13.2)周岁,男27例,女23例;C组:UA病患50例,年龄36~78周岁,平均年龄(56.1±11.7)周岁,男29例,女2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①年龄控制在35~80周岁;②符合国际心脏研究学会对ACS的诊断;③患者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④根据NYHA心衰分级,排除Ⅲ级以上患者;⑤患者分泌、免疫及呼吸系统功能基本正常;⑥遵从病患及家属自我意愿。
1.2 方法
在心血管内科接收三组患者时,对患者进行采血,对血样中NT-proBNP浓度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将待测样本加入缓冲液中混匀,样本中的NT-proBNP抗原和缓冲液中的荧光标记NT-proBNP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反应复合物。将混合样本滴加至测试卡的加样孔中,在层析作用下,反应复合物沿着硝酸纤维素膜前移,被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上包被的NT-proBNP单克隆抗体捕获,样本中的NT-proBNP越多,检测线上积聚的复合物越多,荧光抗体信号强度反映了被捕获的NT-proBNP数量,通过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可检测出样本中的NT-proBNP的浓度。检测仪默认的NT-proBNP检测结果以pg/mL为单位。。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及相关设备使用准则进行,以保证所得数据的准确度。
1.3 评价标准
根据NT-proBNP水平的检测数据,通过NYHA分级标准,对三组病患进行统计对比,其中浓度值<450(pg/mL)为Ⅰ级;浓度值≥450(pg/mL)且<1700(pg/mL)为Ⅱ级;浓度值≥1700(pg/mL)且<4200(pg/mL)为Ⅲ级;浓度值≥4200(pg/mL)为Ⅳ级。
观察统计三组病患在治疗进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并记录。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有再次突发心梗、心房扑动、心脏骤停、心肌炎恶化、右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死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NT-proBNP浓度数据对比
三组病患的NT-proBNP水平进行一一对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病患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B组,B组病患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C组,且NYHA等级Ⅲ~Ⅳ病患例数随NT-proBNP浓度的下降而减少,见表1。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A组病患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0%)明显高于B组病患(1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病患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4%)明显高于C组病患(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三组病患NT-proBNP浓度数据对比(x±s)
组名 n NT-proBNP水平(pg/mL) NYHA心衰分级
Ⅰ~Ⅱ Ⅲ~Ⅳ
A组 50 2123.7±745.7 11 39
B组 50 1786.4±619.3 22 28
C组 50 946.1±812.5 34 16
注:A组与B组相比,x2=13.2586,P<0.05;B组与C组对比,x2=15.1326,P<0.05
表2 三组病患发生的不良事件对比 [n(%)]
组名 n 再发心梗 心房扑动 心脏骤停 心肌炎恶化 右室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 死亡 事件汇总
A组 50 3(6) 1(2) 2(4) 1(2) 3(6) 2(4) 3(6) 15(30)
B组 50 1(2) 1(2) 2(4) 0(0) 2(4) 0(0) 1(2) 7(14)
C组 50 0(0) 1(2) 1(2) 0(0) 1(2) 0(0) 0(0) 3(6)
注:A组与B组相比,x2=5.6851,P<0.05;B组与C组对比,x2=4.2798,P<0.05
3 讨 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临床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呼吸困难、胸部闷痛及昏厥等,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在治疗ACS患者时要注意一定的诊断效率。而NT-proBNP浓度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T-proBNP浓度,对病患在后期的治疗流程中,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
本文研究表明,三组病患的NT-proBNP浓度均存有明显差异(P<0.05),且NYHA等级Ⅲ~Ⅳ患者例数随NT-proBNP水平的下降而减少,因此NT-proBNP的检测结果,可及时反映出病患的心血管病变程度。同时后期三组病患发生的不良事件对比,A组病患的发生率(30%),B组为14%,C组为6%,因此NT-proBNP水平亦可预测后期病患的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从而客观体现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方便治疗人员拟定有效的医治方案。
由此得出,心血管内科通过对ACS患者的NT-proBNP水平进行快速检测,可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病患后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适合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文淑.急性冠脉综合征[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0,38(1):15-18.
[2] 苏 琴,袁晓玲,刘红升,等.心血管内科快速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2):124-127.
[3] 赵 晗,刘文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 30(6):506-510.
[4] 毋淑珍,陈彩霞.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变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3):13-1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