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 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持续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招,其构成要素、功能定位、机制设计、实践路径等各项具体内容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立足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调整育人主客体供需关系、提升育人资源间协同作用等方面,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环境配置和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逻辑建构导向。从突出个体要素、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近侧历程、提升育人质效,完善环境系统、涵养校园文化,贯通育人要素、实现“三全育人”等维度,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定位、要素分析提供方法指导。同时,指明了整合社区空间、营造育人环境,突出学生主体、优化育人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践路径。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6-0077-0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6.010
【作者简介】 王静(1980—),女,江苏常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博士。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在全国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再次就“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在近年来的年度工作要点中,逐步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进行了部署,2020年全国设立了1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高校,2021年扩大至100所,2022年推广到1000所,并计划于2023年力争实现高校全覆盖[3]。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高校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构成要素、功能定位、机制设计、实践路径等各项具体内容有待深入研究。当下,教育界对以上问题已开展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但相关研究中的系统性、交互性、完备性思考还有待提升,融汇交叉学科相关理论开展研究、构建理论框架、提炼逻辑路径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教育相关研究中[4]。该理论将个体周围的环境因素按接触频率和影响程度划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及宏观系统[5],各系统之间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助力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随着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布朗芬布伦纳反思自己早期的生态系统模型始终聚焦于系统的环形构造,过度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但忽略了发展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6]。因此,布朗芬布伦纳于1998年在其所着的《发展历程的生态学》中又对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他在环形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近侧历程-个人特质-环境因素-时间”模式(Process-Person-Context-Time model,简称PPCT 模式),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环境”理解成一个多维架构。PPCT模式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以下四个层面:近侧历程(涉及个体与直接环境中的人、客体、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人特征(包括年龄、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身体或心理健康等);环境脉络(影响个体发展的四个生态系统);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成长过程中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而对不同环境选择的结果[7])。PPCT模式给学生培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考框架。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平台,需要校内外各育人资源共同参与,具有广泛交互性;在人员构成上汇聚学生骨干、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多主体,具有较强多样性;在体制上要建立健全保障、协作、评价等多维度制度体系,需要提升完备性。利用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契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效,既要尊重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和群体需要,也要营造外部环境助力学生成长发展,还要融汇学生在校专业培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工作要求与PPCT模式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PPCT模式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环境配置和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逻辑建构导向,并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定位、要素分析、实践路径规划等提供了方法指导。
一、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概念及其价值含蕴
“一站式”社区的概念是舶来品,其中社区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最早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因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8]。而“一站式”则译自英文词语one-stop,显而易见其蕴含了一次性、一体化和综合性、集中性、全方位意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项探索性举措,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载体。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旨在对传统学生住宿社区进行转型,升级为“日常生活+情感维系+价值认同”的综合人才培养区,打造融合多种资源为一炉的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学生社区,更快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生活需求,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专业教学与校园生活相分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系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不联动等“分散化”“隔离式”现象。高校“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把握“三全育人”理念内涵,在大学生育人空间构建、育人队伍优化、育人资源聚合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完善制度保障、运用数字化赋能等多种手段,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改进,建设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的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功能性社区,提升高校育人质效,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二)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的启示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PPCT模式从其理论构建上看,更加关注个人发展需求与不同环境系统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高校大学生培养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相符。同时,这种注重育人系统的构建、育人要素间作用和关联、面向对象发展需求的分析和思考在当下高校育人实践中较为容易被忽略,致使一些工作在落地开展时会出现内容吸引性弱、活动方式形式化、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这值得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建设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能够以此为载体更有效地聚合育人资源、培育系统育人生态、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而生态系统视域下的PPCT模式以及蕴涵的理念能够在以下三方面为“一站式”社区的建设提供启示。
一是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PPCT模式十分强调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同样强调通过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一站式”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视角和系统性设计思维更加关注场地、活动、宣传等构筑的育人环境,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优化学生社区物理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应具有更优化的学习实践空间、服务支持空间和文化浸润空间,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营造学生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楼宇空间的整合、优化,以物理空间中对高校内外教育、管理、服务资源的集聚,完善基于主体与环境间有效、充分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态结构,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长效性育人功能。
二是要调整育人主客体供需关系。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育人” 的实现。近些年各高校通过整合育人资源、丰富育人内涵、构建育人队伍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和发展高校育人能力。但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容易将目光过度着眼于“育人”,从而忽略了作为被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育人实效。生态系统理论中的PPCT模式则十分关注作为被教育者自身的个人特征和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更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支教工队伍入驻使得资源不断下沉,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育工作,在零距离接触学生中了解学生,在温暖相伴中科学提供系统育人产品,从而建设温馨社区、提升教育实效。
三是要提升育人资源间协同作用。生态系统理论中强调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心主体的影响,在PPCT模式中这种资源协同需要广泛出现在中观系统以及微观系统与外观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中,进而与宏观文化环境产生互动。这就启发高校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构筑一种处处是课堂、全员做老师、时时有培养的育人环境,也要充分关注育人资源的有效协同。要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治理,尝试构建一个关系协同、要素协同、空间协同的社区育人生态系统,使学生在高校环境中感受到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这对于高校育人资源间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中应着力的关键要点。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
(一)PPCT模式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要素结构模型
开展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首先要以系统性思维厘清其要素构成,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联和交互作用方式,为后续工作研究和规划提供逻辑支撑。PPCT模式作为生态系统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概念和核心结构模型充分体现了作为研究主体——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其相关的要素,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作用范围、概念内涵等,其“近侧历程-个人特质-环境因素-时间”模式的结构框架,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和研究价值的理论模型。
以生态系统视域下PPCT模式为参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应该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一是个体要素。个体是指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教育服务面向主体——学生。在生态系统视域下,学生被视作一个完整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个体和以学生构成的群体具有自身特质,也有共性特质。因此,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的个体、群体特质应当首先被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
二是近侧历程。近侧历程是发展中的个体与直接环境中的人、物体、符号之间作用和互动的结果,这种作用和互动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根据PPCT模式及其理论,近侧历程是决定个人发展动能的关键要素,其结果可能具有正向作用,也可能具有消极作用。在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工作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近侧历程情况,例如在活动参与、场景交互、宿舍交往、专业学习等经历中的感受和具体情况,确保学生近侧在学生发展中始终发挥有力、正向的作用。
三是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在于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因此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中的环境构建是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在考虑可控制范围的基础上应聚焦于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并考虑外观系统构建情况。其中微观环境为大学生发生近侧历程的直接环境,包括大学生直接接触到的空间场景、各类教师和朋辈学生、相关活动和教育内容等;中观系统为不同微观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联的部分,包括在建设过程中保障场地空间高效利用、日常运营顺畅、人员协同分工、各类资源聚合等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中观系统虽不与学生直接交互,但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持和保障功能。
四是时间要素。大学生在校成长发展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布朗芬布伦纳也将时间维度定义为个体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连续性的时间要素。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时间要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客观规律以及所产生的现实需求。其中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基础-深入-实践-综合)的过程规律,以及不同阶段成长发展(新生入校适应-个性化发展-毕业方向择定)的成长需求。
(二)PPCT模式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定位
一是突出个体要素、促进学生发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打造集“价值引领—成长助力—资源整合—风险化解”于一体的信息化育人工作矩阵,汇聚学生全过程的成长信息数据,科学研判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以此精准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以精准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同时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使得学生在社区内能够足不出户,实现日常事务线上“一站式”办理。以信息化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创新基地、智慧园区。
二是优化近侧历程、提升育人质效。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应当以提供优质的学生服务为工作目标,践行“一线规则”,通过打造各级领导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机关干部、服务保障人员、校外导师等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队伍,把管理力量、教育力量、科研力量、服务力量等压实到学生中间,通过领导干部就近联系学生、解疑释惑,教学力量就近指导学生、服务成才,教育力量就近引领学生、促进成长,服务力量就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送教、送学、送成长、送服务入社区的过程中,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汇聚力量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的育人共同体。
三是完善环境系统、涵养校园文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应该成为涵养校园新风尚的先进园地,要通过创建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等手段,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使“一站式”学生社区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提炼出具有独特精神内核的社区特色文化,在用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涵养优良校风学风,并以此促进学生行为规范,丰富学生人文情怀及人文素养。
四是贯通育人要素、实现“三全育人”。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应把各类育人要素、育人资源等聚集起来,充分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凝聚同向同行的全员育人合力;建设思想、学习、综合素质全方位育人空间,打造全信源学生信息化系统等,畅通育人各环节,形成各单位、各学院协同配合的育人链条,实现育人力量的同频共振;加之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入住学生社区,应在社区内开展渗入日常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贯通育人的全时段,充分激发“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育人活力,让大学生在校成长发展过程中均可以接受高质量教育。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既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改革方向和要求,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平台和窗口[9]。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要点,明确其实施路径要牢牢把握“形神兼备、富于实效”的任务要求,遵循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等的规律,在空间构建上做到设施集中、配套完备、样式灵活,在管理机制上做到保障健全、联动一体、资源集中,在技术支撑上做到与时俱进、方法专业、全段覆盖,在活动设计上做到内容扎实、形式多样、精准聚焦、亲和有效,着力打造富有中国特色、响应时代要求、把握思政内核、贴近实际需求、服务学生发展的“一站式”学生社区[10]。
(一)整合社区空间,营造育人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首先突出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而物理空间又是育人环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一站式”学生社区由原学生宿舍公寓基础上升级打造而成,作为社区育人功能的实现载体,整合出能够成为“日常生活+情感维系+价值认同”综合人才培养区的物理空间无疑是重要一环。但从高校现实情况看,受场地、资金等诸多条件因素的影响,“一站式”社区的建设要求、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社区空间能够承载的服务供给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矛盾,导致校内外资源无法有效延伸至学生社区,特别是在楼宇空间资源紧张的老校区,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方面统筹老校区楼宇空间资源,分模块、分片区、按学生所需精准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实体化建设,通过创新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建设模式,以改造存量空间、复用公共空间等方式,加之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供给,让身处老校区的学生也能感受“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规划新校区楼宇空间资源,按照“一站式”社区的要求留足发展空间,将新建楼宇建设成为集成式、样板化、全功能的“一站式”学生共享空间,同时围绕驻楼学院特色,打造院本化、分主题的“样板间”,让身处新校区的学生体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崭新面貌,聚焦“一体构建、一站建设、一线服务”,推动实现多校区的“一站式”社区有机融合、协同发力、互通互联。
(二)突出学生主体,优化育人模式
生态系统理论高度重视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站式”学生社区是管理服务新机制,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网格化、扁平化的教育管理服务逐渐取代高校传统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而推动组织架构的重塑和育人资源的深度开发,特别是在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数字赋能应成为高校落实“一站式”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但从高校现实情况看,部分高校受到工作理念和技术条件限制,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对物理空间拓展着力过甚,忽视了信息化建设和组织架构优化对学生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导致其“一站式”社区“形似而神散”,未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工作效果。
“一站式”学生社区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与学校其他信息端口充分融合基础上,汇聚学生全过程的成长信息,建设融学生事务管理、学情分析、第二课堂参与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为各类育人力量提供精准信息支持,从而使各类育人力量遵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在学生社区内做好资助育人、学业帮扶、行为预警等工作。“一站式”学生社区内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如社区党(团)委、楼宇党(团)总支、师生联合党(团)支部等,分片区、分楼栋、分楼层明确组织架构,形成清晰的责任分工和责任落实体系,推动学生社区党(团)员网格化教育管理,零距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困难与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服务并及时做好效果评估和反馈,进而在教育活动中突出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促进育人模式完成由“单向传递”向“互动成长”的提档升级。
(三)完善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生态系统理论重视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心主体的影响。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并取得实效,思想上要在全校范围内达成广泛的深层次共识,促使全体领导人员、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服务保障人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对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工作中给予更积极、更主动的支持和配合。但从高校现实情况看,一些育人主体仍然倾向于认为学生思政工作仅是学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学生社区内的教育管理服务应由学工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来承担,育人理念认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使得部分高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更多偏重于物理空间腾挪和技术手段的迭代,存在“盆景式”展示的不良倾向。
因此,在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章立制、把重心落在一线,学校党委应就全体领导主动深入学院、深入一线联系学生作出部署,研究制定工作办法,引导党员干部将关注点放在一线,把“一线规则”转化为规章制度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要注重落实责任、将教育深入一线,学校、学院应就专业教师主动深入社区、开展人才培养明确行动路径,进而选拔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区导师”,引导专业教师在社区开展专业教育、科创实践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生涯指导工作,将大学生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在学生社区的各个空间和活动平台中。还要注重抓早抓小、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主动建立、畅通学生反馈渠道,把解决现实问题和解决思想困惑结合起来,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加强人文关怀、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09): 26-30.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4): 23-27.
[3]段捷.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创新路径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7(02): 127-130.
[4]丁芳. 一种正在演进着的人类发展观——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7(02): 58-63.
[5]孙蓉.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23: 2-3.
[6]Urie Bronfenbrenner.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M]//Ross Vasta.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Current Issu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2: 187-249.
[7]陈卓.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 2017:7-8.
[8](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5.
[9]张璐.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 2022(11): 16-19.
[10]胡加成. 高校“一站式”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02): 70-73.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瞻性发展策略研究“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导向与建设路径研究”(NW2024007)。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Practical Path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ory
Wang Jing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one-stop"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l for student communities is a key move to continuously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odels and build a soun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mechanism design, practical paths, and other specific content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and logical construction guidance for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and system design of "one-stop"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djust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and object, and improving the synergy betwe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reover, it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elemental analysis of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from aspects of highlighting individual factors, promoting student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proximal proces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cultivating campus culture, connecting education elements, and achieving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path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ncludes integrating community space, creating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highlighting student subjectivity, optimizing educational models, improving work mechanisms, and accumulating joint educational efforts.
Key word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 肖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