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以及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家校社共育的理念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具体路径,以促进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高职师范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关" " 键" "词]" 家校社共育;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社会实践;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173-04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认知、情感管理、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1]。在当今社会,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不仅有助于高职师范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对他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社共育是一种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2]。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将家校社共育的理念应用于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为高职师范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教体艺〔2023〕1号)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社会情感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社共育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3]。

一、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

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体表现在: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方面,高职师范生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挑战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时,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学会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如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避免情绪的过度积累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也是关键内涵之一。高职师范生要能够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与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虚心接受指导和建议。而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他们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懂得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如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增强沟通的效果。

同理心与关爱他人能力体现了高职师范生的人文关怀。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特别是对于未来的学生,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用温暖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则赋予高职师范生更广阔的使命。他们应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公平、质量等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改善社会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成为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二、家校社共育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家校社共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对于高职师范生来说,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师范生自身发展角度来看。高职师范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让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自我认知能力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同学、老师、家人以及未来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个人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其次,对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作为未来的教师,高职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具备较高社会情感能力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最后,在家校社共育的大背景下,高职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家长的期望和需求,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分析

在家校社共育的大背景下,高职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呈现出多方面的现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对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许多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社会情感能力对于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沟通技巧等,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些课程,师范生能够了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知识,为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奠定基础。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也为师范生提供了锻炼机会。部分高职师范生积极参与支教、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活动,在与不同人群的接触中,他们学会了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培养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当前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的设计。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面对真实的教育场景和人际关系问题时,仍然感到束手无策。其二,家庭对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部分家庭过于关注师范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缺乏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关注和引导,使得师范生在家庭环境中难以得到充分的社会情感能力锻炼。其三,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要求与支持不匹配。社会对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期望较高,希望教师能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然而,在实际中,社会为师范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师范生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需求。其四,师范生自身对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师范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最重要的,而忽视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意识和行动。

四、家校社共育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学校课程的实践设计,理论联系实际

在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加强学校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提升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键路径。这一路径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师范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和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首先,学校应明确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与社会情感能力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可以包括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冲突解决等,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帮助师范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要素。

其次,实践环节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5]。例如,通过模拟课堂情境,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处理学生的情感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让师范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下的情感表达与沟通方式。这些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应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可以与当地的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实地见习、实习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师范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状态,学习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6]。

最后,学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走进课堂,与师范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这些专业人士可以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为师范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教育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社会情感问题。

(二)提升家庭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家校社共育的大背景下,提升家庭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对于高职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情感能力对师范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同理心和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不仅关系到师范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在教育岗位上的表现。家长要明白,一个具备良好社会情感能力的师范生,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为了提升对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爱、尊重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师范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师范生树立榜样。其二,鼓励师范生参与家庭事务。让师范生参与家庭决策、家务劳动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三,支持师范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鼓励师范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实习等,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升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

此外,家长还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学校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提升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

在家校社共育的大背景下,提升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支持力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各界应积极为高职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情绪管理等社会情感能力。社区可以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邀请师范生参与,使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教育机构可以开展与社会情感能力相关的培训项目,让师范生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教育协会等组织可以举办各种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为师范生提供与同行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媒体应加大对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宣传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优秀师范生的典型事迹,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同时,媒体可以引导社会舆论,营造重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师范生的成长[7]。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引导。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为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家校社共育的长效机制。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方面表现突出的师范生和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增强师范生自身对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

在家校社共育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增强自身对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

首先,师范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人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生活中,懂得情绪管理可以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能更有效地应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而具备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础[8]。

其次,为了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师范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中通常会涉及社会情感能力的内容,师范生可以认真学习这些课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书籍和文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此外,学校还会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队建设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师范生可以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通过参与这些课程和活动,师范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还可以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进步。社会实践是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9]。师范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支教活动、企业实习等。在社会实践中,师范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和社会环境,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师范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再次,师范生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定期对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行评估和反思。可以通过写日记、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了解自己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同理心等方面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10]。同时,师范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影片、参加线上课程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这些都是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体现。

最后,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要树立榜样意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与同学、老师、家人等相处过程中,要展现出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同时,师范生还可以关注身边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表现,汲取经验和智慧。

五、结论

家校社共育视域下,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师范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推动家校社共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而高职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学校课程的实践设计、提升家庭的重视程度、提升社会的支持力度、增强自身的重视程度等路径,有效地提升高职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教师角色的履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岳.大学生社会情感适应力的构成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78-80.

[2] 朱晓坤,高本才.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30):181-184.

[3] 赵迪雅.高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纾困路径分析: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4):44-48.

[4] 汪红霞.高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3,26(4):48-53.

[5] 卢玲,范生根,谢鸿全.高职师范生职业价值观、专业承诺和就业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3):84-91,112.

[6] 张辉哲.高职师范生专业知识提升路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88-90.

[7] 卢玲,范生根,谢鸿全.高职师范生就业困境分析和化解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2-34.

[8] 高圆月,田颖辉,宫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职师范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3):81-84,112.

[9] 李冬梅.高职院校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4(12):78-80.

[10] 王良璧.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焦虑调查及调适方法研究[J].成才之路,2024(23):65-68.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号:2022jpkc116);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育项目(项目号:DTR2024070)。

作者简介:邢秋迪(1983—),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张杜娟(199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