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典范,成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研究发现,鲁班工坊通过输出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互信,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 " 键" "词]" 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国际化;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0"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177-04

一、背景介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核心指示精神,天津市教委积极响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协议,致力于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并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特此创立鲁班工坊。自2016年3月起,泰国成为首个迎来鲁班工坊设立的国家。至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宣布了非洲地区将建立10个鲁班工坊的宏伟蓝图。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葡萄牙里斯本亲自见证了鲁班工坊项目签约仪式,此举标志着鲁班工坊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至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更是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其明确提出了在人文交流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的战略部署,而鲁班工坊正是这些璀璨项目中的佼佼者。自此,鲁班工坊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品牌建设项目。[1]

二、研究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推动下,职业教育积极承担起为参与国家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提供培训的神圣使命,此举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全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技术驿站”,不仅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塑造的关键平台,更彰显了中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崭新路径。鲁班工坊的覆盖范围和深入程度不断提升体现了中国在扩大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努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纳入党的正式文件,标志着“软实力”概念首次被官方认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展望二○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时明确指出,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

但目前鲜有学者对鲁班工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展开研究。本文将就鲁班工坊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详细阐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软实力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设定规则与引领政治议题方面所展现出的能力。它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软实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之后他对此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并指出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三个资源。[2]道雷斯·格瑞伯进一步指出,受人景仰的价值体系、受人尊重的对内对外政策和有吸引力的文化是软实力的三大来源。[3]在我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其中明显的特征是将“文化”二字加在“软实力”前面,这让“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赋予了软实力中国特色和意义。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纂的权威着作《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明确而详尽的阐释。该书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托其文化底蕴所展现出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持续的创新力以及广泛的传播力,这些力量进一步生成了深远的感召力与影响力。[4]

(二)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借助鲁班“大国工匠”的形象,以中国职业教育领域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及示范区“升级版”——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三区”十五年建设成果为基础,坚持“平等合作,优质优先,能强重技,产教融合,因地制宜”的建设方针。[5]它将中国职业教育领域首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核心精髓——“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作为教学模式,依托教育部主导开发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中的优质赛项设备作为核心载体,以师资培训及教材教学资源为支持,旨在在海外构建并运营集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实体化合作机构。[5]鲁班工坊的办学层次涵盖了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研究生的各个教育层次,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不仅提供了技术技能培训,还开展了学历教育,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鲁班工坊的全球布局,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设立,显着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截至目前,中国与外方院校携手,已在英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等31个国家成功设立了35个鲁班工坊,其影响力跨越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5]

四、鲁班工坊的国际化影响力

(一)鲁班工坊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鲁班工坊”名字本身就蕴含了这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项目所想要宣扬的教育理念。“鲁班”作为中国工匠的代表,被誉为“百工之祖”,历代工匠将其尊为祖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精湛的技艺、对工作的极致追求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而闻名,这些特质在鲁班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鲁班文化所代表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当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强调的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6]。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工艺的精湛追求,还体现在对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鲁班工坊不仅弘扬鲁班的工匠精神,还借鉴了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的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倡导和平与互利,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班墨文化的核心内涵便是“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崇尚科学、心系百姓、胸怀天下、造福人类”[6]。鲁班工坊吸收了“班墨文化”的精髓,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班墨文化”的传承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和精神资源。为了将“班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理念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中国第一个以鲁班工坊建设为主题的特色展馆——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建成。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巧妙地融合了历史悠久的“班墨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全面呈现了鲁班工坊从构思设计到实施推广的完整发展轨迹及其取得的显着成就。这种展示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到新时代的匠气、匠心和匠技。鲁班工坊作为传承和推广“班墨文化”的重要平台,有效地让学生领悟到班墨文化的精髓。通过参与鲁班工坊的项目,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吸收了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和鲁班的工匠精神。鲁班工坊的毕业生将“班墨文化”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服务提供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他们未来将在世界各地成为“班墨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鲁班工坊教育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国际化

鲁班工坊最初依赖中方提供师资和高级管理人员,但是受现实因素、底层因素和发展因素的影响,本土师资培养成为鲁班工坊建设和运营的重要保障。本土师资培养的核心在于为国外合作单位的教学和管理团队提供一套系统化、分阶段的培训方案。该方案旨在使这些团队成员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最新的技术应用。通过这样的培养,他们将获得必要的操作技能,以高效地运用专业设备,并能够精通专业技术技能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7]鲁班工坊是中国与世界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的一个高效方案。本土教师由于精通当地语言和对本土文化习俗的深刻理解,能够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能够根据本地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实现教学的本土化。作为本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本土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界的认同和信任。此外,本土教师更有可能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鲁班工坊精心遴选以中方为主导的高水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专家团队,汇聚了卓越的专业导师、精湛的技能大师及资深的竞赛专家,旨在全方位培养和提升本土教师的专业能力,共同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及能力开发体系。团队教师首先通过精心设计的专项培训,为本土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在师德师风和职业态度上得到培养,确保了教师团队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随着教师基础能力的稳固,团队教师引导他们进入实践能力提升阶段。通过“入岗训练、适岗锻炼、胜岗历练”的递进式培养,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应用和深化理论知识,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深化专业素养的阶段,鲁班工坊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认证与广泛实施,并深度参与技能竞赛与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为了进一步塑造教师的专家角色,鲁班工坊提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教师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从而在专业领域内形成自己的影响力。鲁班工坊通过建立标准化进阶式的EPIP认证体系,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这一认证体系不仅规范了教师能力建设的过程,也为鲁班工坊乃至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总体而言,鲁班工坊通过这一连贯的过程性行动路径,确保本土教师能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从基础能力培养到专业素养深化,再到专家角色塑造的全面能力提升。[8]

鲁班工坊注重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鲁班工坊项目的建设院校联动中外企业,摸索出一套把国赛理念、竞赛内容、考核方式与日常教学相融合,把现代生产工艺、技术标准、服务规范融入实训教学中,把生产流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资源开发模式,通过中方教师主导,中外教师共同开发了多套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教学资源,涉及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高速列车维护技术、铁路工程以及物流服务与管理等多个专业。[7]这些资源由与竞赛相关的训练设备、满足教学培训需求的双语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光盘和专题教学网站组成。鲁班工坊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教学需求,促进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进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三)鲁班工坊教学标准的国际化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天津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工作。[8]天津高职院校自2016年起,依照“四递进”的发展策略,推动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制定,鲁班工作坊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津高职院校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定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鲁班工坊的中外合作院校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标准,然后在当地将其“落地”进行试验,最后把这种本地化的课程标准融入该国的国家教育系统中。[8]鲁班工坊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与合作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外合作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本土产业和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鲁班工坊建设标准研究》一书的出版已成为推动国内外职业教育在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内涵支撑。

五、鲁班工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作用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美国的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都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流行文化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等媒介传播,而高雅文化则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来体现。学术交流对增强和发挥美国的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增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9]因此,国际教育活动被广泛视为将国家内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软实力想要真正发挥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并对他人产生效用和影响,必须通过教育这个载体。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文化阐释和创造的关键力量。

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教育合作项目,积极贯彻国家战略,已发展成为推动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技术技能转移的重要平台。该项目得到了众多国家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知名品牌。鲁班工坊在海外设立职业教育平台,不仅增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全球影响力,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显着贡献。通过教育合作,鲁班工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与信任,有助于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一)传递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

鲁班的工匠精神与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相结合,通过鲁班工坊这一国际平台的实践,不仅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交流中推崇的价值观。鲁班工坊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这种精神在工坊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到了技术技能,更学会了如何以一种专业和敬业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种精神的传播,有助于提升当地工人的职业素养,推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发展。墨子的“兼爱”“非攻”理念,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和平思想,它反对无谓的争斗和战争,主张人们应该相互无差别地关爱,这种普遍的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国际和平。在鲁班工坊的运营中,这种思想被转化为促进国际友谊和理解的实际行动。鲁班工坊通过向学生传播中国的技术技能和教育理念,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中国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合作国家当地企业或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运营提供了有效支持,还提升了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通过鲁班工坊,学生、当地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能够建立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合作关系,当地人民因为鲁班工坊而切实受益,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所传达的善意。鲁班工坊的成功运营和鲁班精神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作为一个技术和教育大国的品牌形象。这种品牌形象的树立,为中国的软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树立职教品牌,分享中国方案

鲁班工坊通过将中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装备与教学资源等向海外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还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了重要力量。鲁班工坊的中外合作院校协作,共同开发和实施符合当地需求和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使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得以在海外落地生根。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加强了中国与合作国之间的教育联系,为双方的师生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受到了东道国的广泛欢迎。鲁班工坊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这种模式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地位,还有助于吸引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通过鲁班工坊,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展示和认可,从而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合作与发展中。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经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借鉴,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也将随之增强。这种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软实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璀璨典范,在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迈向世界舞台的进程中,通过推广中国的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理念、输出国际化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传播,吸引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效仿。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与互信,树立中国负责任、爱和平的大国形象,从而在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鲁班工坊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吕景泉,赵文平,李力,等.习近平关于鲁班工坊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J].职业教育研究,2024(6):5-13.

[2]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 李希光,顾小琛.舆论引导力与中国软实力[J].新闻战线,2015(11):31-3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吕景泉,李力,张磊,等.试析鲁班工坊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24(5):5-11.

[6] 吕景泉.鲁班工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1):3-10.

[7] 吕景泉.鲁班工坊核心要义——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8] 吕景泉,李力.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2(10):5-9.

[9] 李琳.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4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一般项目“数智时代鲁班工坊的文化基因及其创新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张俊杰(1991—),男,汉族,甘肃酒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国别研究。

蔡莺(1973—),女,汉族,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