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本文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信息科技课堂中“微项目学习”的实践案例与思考,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单元;信息科技课堂;微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2-0038-03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大单元教学为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改革开辟了新道路,它打破了以往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终点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和技能背后的原理和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大单元视角,进行了信息科技课堂“微项目学习”教学实施过程探究。

背景

崔允漷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由此观点可知,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目的是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更好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提升教学效率、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有效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指南》要求,2023年,苏科版七年级信息科技教材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更侧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新教材围绕“互联网”设置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了一个大主题,将具体课程结构分解为项目分析、项目探索、项目开展三个环节。这些教材内容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探究大单元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一线教师深入探究基于单元的信息科技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微项目学习是在项目式学习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苏科版信息科技七年级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均设置了项目分析、项目探索(包含2~3个具体探索内容)、项目开展,采用微项目学习方式可有效解决传统项目式学习在常态课堂中无法很好实现的问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案例

下面,笔者以苏科版七年级第六单元“互联网与创新——制作数字化变革全景图谱”为例分享大单元视角下信息科技课堂“微项目学习”教学实施过程。

1.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应用互联网的体验,对一些技术已有所耳闻,但不了解各种应用背后的新技术,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同时,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对多样化学习方式有一定需求。

2.学习内容分析

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在于技术创新,而我国的“互联网+”战略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项目,分别聚焦技术变迁、行业变革和思维转变,旨在全面揭示创新与互联网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制作数字化变革全景图谱”项目,即以制作图谱为载体,设计下面三个微项目,深入探究互联网与创新应用。

微项目1:互联网应用与新技术——制作技术发展图谱。

微项目2:互联网社会与新业态——制作行业演化图谱。

微项目3:互联网发展与新思维——制作未来畅想图谱。

3.设定学习目标

①能够对制作数字化变革全景图谱的项目任务进行评估,构建出合理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

②理解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等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或在线学习平台,整理、构建出这些技术的发展图谱。

③体验“互联网+”情境下新媒体、新社交、新资源等行业的创新应用,深入理解互联网创新发展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与变革。基于这些体验,能够自主整理并分析行业演化的趋势,构建出行业演化图谱,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变革。

④分析在线学习、生活与交流新模式的创生和由来,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畅想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整理出未来畅想图谱,最终构成互联网数字化变革的全景图谱。

4.教学过程

下面,对微项目1“互联网应用与新技术——制作技术发展图谱”进行具体描述。

(1)项目导入

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身边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创新应用。请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基于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例子。

学生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角度思考回答。

师:创新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方便、快捷,请大家思考创新应用是如何实现的?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出互联网中的新技术主题。

(2)项目设计

①项目介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制作互联网新技术图谱。

②小组主题:

第一、二组: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

第三、四组:大数据技术。

第五、六组:智能技术。

③项目计划:3课时,其中项目设计与实施2课时,项目评价1课时。

④小组分工要求:

组长:组织组员展开学习活动(如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分配子主题、成员进度监管等)、合成小组图谱。

组员:配合组长完成学习活动,制作图谱。

汇报员:熟悉内容,作为小组代表汇报。

(3)项目实施

第一步:组长细化知识图谱制作要求(如下页图),将任务分配给具体组员。

第二步:各个小组成员根据分配到的任务,查阅资料,使用数字化工具制作图谱。

第三步:组长将小组成员作品汇总为一份完整的技术图谱作品,并将作品按要求提交。

(4)项目成果展示、评价

小组汇报员在规定时间内(4分钟)汇报小组制作内容,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全班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自评与互评。在同一个主题汇报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内容补充小结。在所有小组汇报结束且评价后,教师根据数据结果加分奖励,同时遴选出优秀小组,额外加分奖励。

(5)项目总结、拓展

项目总结环节不仅要对项目内容做总结,而且要对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此项目中,部分小组汇报员在汇报过程中对内容不够熟悉,导致汇报过程不理想;个别小组成员不能及时提交作品给组长,导致小组作品合成较为粗糙等。此外,教师要把在线平台的评价反馈结果反馈给每个小组,小组再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调整,优化分工,提升项目完成效率。

教学实践总结

在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1.单元整体设计,重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进行单元整体内容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网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单元教学内容分解、重构,通过“微项目”将单元内容串联,在一个个微项目中不断强化技能、内化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学科素养。

2.主题选取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

在设计微项目主题时,要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向导,同时更要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融入微项目学习,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信息核心素养。

3.教学中应呈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追踪和科学的判断,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例如,在项目展示环节可以构建多样化评价主体,运用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小组互评等方式来丰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结语

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微项目学习”方式是信息科技课堂常态化实现项目式学习的有效途径;以单元视角设计微项目,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具有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度理解教材,从单元视角来设计微项目,优化教学结构,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确定微项目主题,并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优化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真正在课堂中落实信息科技学科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3]焦金金.常态教学中微项目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胡译丹.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云端一体化’信息科技课堂精准教学与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2A00QTJS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