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2.048

AbstractAgainst thebackdrop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al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ociety, the cultivation ofstudents'snse of socialresponsibility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has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unselor studios and explores their role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sense of socialresponsibility.Byanalyzing therole positioning ofcounselorstudiosas disseminators ofvalue concepts,organizer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guides for students'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creators ofcampus culture,practical strategies such as innovating the immersive education model, integrating crossborder resources,conducting precise assessment and guidance basedonbig data,and shaping the ecologicalresponsibilityculture are proposed.The aimi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improve the quality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eliver more responsible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to societ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nselor studio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al strategies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对人才的要求愈发全面,社会责任感已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指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各行业人才的质量与担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教育方式在激发学生责任意识、促进责任行为养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平台,在学生思想引领、实践指导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深入探究辅导员工作室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对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室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角色定位

1.1价值理念传播者,筑牢责任认知根基

辅导员工作室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重任,借助课堂教学、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将社会责任感所蕴含的公民责任、职业担当、道德准则等内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工作室成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抽象的责任理念融入生动的知识讲解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意义,帮助学生构建起对社会责任感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框架,为其后续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

1.2实践活动组织者,促进责任意识践行

辅导员工作室负责规划并组织各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从校内的社团公益活动到校外的社会实践项目,都在其组织范围内。工作室通过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流程与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与感悟。

1.3成长发展引导者,助力责任素养提升

辅导员工作室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需求,针对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提供个性化的引导与建议。工作室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因素,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同时,工作室通过定期的沟通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责任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障碍,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助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4校园文化营造者,厚植责任文化氛围

辅导员工作室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充满责任感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策划并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文化节、责任意识宣传周等,将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同时,工作室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先进事迹,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责任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断增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使社会责任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辅导员工作室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策略

2.1创新沉浸式教育模式,内化社会责任意识

辅导员工作室可以通过构建沉浸式的社会责任教育场景,开发一系列主题丰富的课程,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从而帮助他们内化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工作室可以设计一个以“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主题的沉浸式课程,模拟地震或洪水等重大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应对过程。通过逼真的情境创设,课程可以涵盖从灾害初期的信息传递与风险评估,到灾后物资调配、心理援助、基础设施恢复等多个环节。在课程中,学生将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救援队员、新闻媒体记者、受灾群众、政府应急管理官员、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每个角色都需要根据自身职责作出决策,并与其他角色协作完成任务。扮演救援队员的学生需要制定科学的搜救计划,同时考虑资源有限和时间紧迫的问题;扮演新闻媒体记者的学生则需准确传递信息,避免引发社会恐慌;而作为受灾群众的学生,则要面对家庭安全、邻里互助等现实问题,体会危机中的无助与希望。这种多角度的角色体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在灾难面前的责任与压力,还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团队合作和社会协同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沉浸式学习,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在面对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时,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念和同理心,还能让他们意识到社会责任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具体行动中的实践要求。

2.2整合跨界资源,搭建责任实践共同体

高职院校应以辅导员工作室为核心纽带,积极整合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四方跨界资源,全力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责任实践共同体。工作室可主动与各类公益组织展开深度合作,精心筛选并引入具有专业性与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公益项目从策划构思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学习公益组织的运作模式、资源调配方法以及与不同利益相关者沟通协作的技巧,从而汲取丰富的专业公益经验,切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工作室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共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与落地实施过程。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解商业与责任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3]。

工作室应积极推动家庭参与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如可设立专门的“家庭责任日”。在“家庭责任日\"当天,工作室可提前为家庭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方向,如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转变与责任担当、家庭价值观对个人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家庭成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各自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故事与感悟。

2.3基于大数据精准评估与引导,靶向提升责任素养

辅导员工作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评估平台。该平台将多维度采集学生数据,全面覆盖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平台不仅密切关注学生在传统课程学习中的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讨论中的观点表达,以评估其对社会责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深入收集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贡献度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等信息,了解其责任实践能力。此外,平台还会抓取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动态,包括在社交媒体上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参与线上公益活动的记录等,以此洞察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责任认知与态度。例如,平台通过分析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情感倾向以及与其他用户的互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该事件所涉及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看法与思考方式4。

平台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精准描绘出每位学生独一无二的社会责任素养画像。这一画像将清晰呈现学生在责任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例如,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可能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对社会责任理论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责任情境时存在退缩行为;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表现活跃,但对社会责任的理论理解尚显薄弱。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平台会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个人性格因素、教育背景差异或外部环境影响等。

平台依据精准描绘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画像,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责任提升路径。对于责任认知薄弱的学生,平台会精准推送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文章、优质视频课程以及专业书籍推荐,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社会责任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社会责任内涵、重要性以及实现途径的理解。例如,为对社会责任历史发展脉络不清晰的学生推送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纪录片,使其了解社会责任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对于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平台则会根据其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因素,为其匹配适合参与的线下公益活动、社区服务项目或企业实习的机会。比如,为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学生推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负责组织社区居民活动,锻炼其实践组织与沟通协调能力。

2.4塑造责任文化生态,培育责任担当精神内核

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校园,辅导员工作室肩负着塑造全方位责任文化生态的重要使命。在个体层面,工作室可精心组织开展“责任榜样”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彰显责任担当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来自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某位学生长期坚持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或是在面对突发校园事件时挺身而出维护秩序等。工作室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多种校园媒体渠道,以及定期召开的主题班会等形式,对这些责任榜样及其事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生动鲜活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自我提升动力,让学生在身边榜样的感染下,主动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形成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

在班级层面,工作室可积极引导各班级建立独具特色的“责任文化角”,鼓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成员特点,自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责任公约。公约内容应明确涵盖班级成员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责任,例如规定每位同学每周至少参与一次班级卫生打扫,为营造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贡献力量;定期帮助学习困难同学制订学习计划、解答学习疑问,促进班级整体学业进步。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种责任共担、相互支持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时刻感受到责任的约束与激励,逐渐将责任意识融入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级责任文化风尚。

在校园层面,工作室可举办高规格的“责任文化论坛”,邀请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齐聚校园,共同探讨社会责任的前沿理论、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可邀请社会学专家解读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责任内涵的影响,企业高管分享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与挑战,公益人士讲述在基层开展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些高端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提升校园责任文化的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角度。同时,工作室应大力推动责任文化与校园制度的深度融合,将社会责任表现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评选等各项校园制度中。

3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明确自身作为价值理念传播者、实践活动组织者、成长发展引导者和校园文化营造者的角色定位,工作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社会责任教育。同时,创新沉浸式教育模式、整合跨界资源、基于大数据精准评估与引导以及塑造责任文化生态等实践策略,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淑华,曾琴,周蕾.文创产品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文化建设中的设计实践与作用——以“红耀青春”辅导员工作室为例[J].三角洲,2024(23):218-220.

[2]陈丽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探析—以鄂州职业大学“疫路引航\"工作室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4,31(6):75-76.

[3]陈偬“五育并举\"视域下职业院校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探析-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4(11):261-264.

[4]瞿逸彤.美之行,善之内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绘·美创意工坊”辅导员工作室美育实践研究[J].新美域,2024(8):113-115.

[5]曹淼.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17):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