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2.049

AbstractChinese reading literacy is anorganic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critical thinking,aesthetic perception,and cultural confidence,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of students'cognitive abilities,thecultivationof their emotional atitudes,and the refinement of their skils. Group reading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ext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tmultiple levels.Basedonthe perspectiveofreading literacy,this studyproposes group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combining self- awareness,strengthening language use,applying natural cognition,and focusing on spatialanalysis.Theaim is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reading literacyand stimulate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reading literacy;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group reading

群文阅读是基于传统语文教学而提出的创新性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多篇文本的比对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群文阅读强调文本间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文本理解,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打破单一教材局限,帮助学生在多重语境中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发展多元思维。

1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意义

1.1提升学生思维独立性

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与表达方式,这些内容能够刺激其独立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质疑观点、对比不同的解释,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2增强学生语言表达

在提升阅读素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文体、句式、词汇和修辞手法,这些积累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表达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精准、生动地传达思想与情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沟通交流中会更加自信,也更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善于表达的思考者。

1.3提升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学生在提升语文阅读素养时需整合不同层面的内容,明确字面意义、隐含意义、文化背景及情感表达等多个层次,进而培养系统性思维,学会在阅读中抓住主要思想,理解文本的深层次含义。随着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面对其他学科的内容时,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知识迁移与整合。

2当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2.1文化自信导向不足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仍侧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难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群文阅读的设计实施若缺乏文化自信的引导,将容易导致学生忽视本国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无法在大量阅读外文作品的同时,通过比较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文化自觉。缺乏文化自信的教学,很难帮助学生树立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影响其素质全面发展。此外,部分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未能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丰富文化资源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文化背景脱节,未能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难以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2.2语言表达训练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本应帮助学生在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中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然而,部分教师较为注重文章内容的传达,忽视了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本,但在表达个人理解和感受时,难以有效运用恰当词汇与句式来呈现个人思想。尽管有时教师会组织学生讨论,但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

2.3思维能力培养缺失

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倾向于以知识点传授为主,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足够思维碰撞和思考空间。在遇到群文阅读中的多种观点与情境时,学生往往是直接接受教师的解释或教材观点,使得学生思维逐渐变得机械、单一。此外,群文阅读应引导学生在多个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发现文本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有效比较与批判性思考。然而,由于教学中缺乏有效引导,学生常常仅停留在对个别文本内容的表面理解,无法进行深入思维分析,影响其阅读素养的提升。

2.4审美与创造性训练不足

群文阅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多篇不同文本的对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碰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时忽视文本的文学性、艺术性、情感性等方面,仅关注文章的语言、结构等表层要素,导致学生的审美体验缺乏深度、广度,无法深入挖掘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此外,当前部分阅读教学课堂未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新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创造力训练严重不足。

3阅读素养提升趋势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策略

3.1结合自我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从课程目标出发,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从多维视角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带领学生辨析中外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可通过提问、反思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与理解,参与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纪念白求恩》入手,提问:“你们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吗?他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随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纪念白求恩》的主文,明确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信仰的力量》和《“坐得住”方能“立得住\"》两篇辅文,先引导学生阅读《信仰的力量》,提问:“信仰是如何塑造这些革命人物的力量的?他们的精神与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有何联系?”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例对比中外文化在革命精神、集体主义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你认为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的个人主义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历史事件中?”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理解,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逐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上述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完成自我认知提升,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3.2强化语言运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深入剖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语法结构及情感表达,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丰富性与艺术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逐步递进的语言训练活动,具体可包括词汇积累、句式运用、段落组织分析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表述的训练,具体可以采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组织辩论活动、进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等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注释内容,进行集体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三首诗词的意义。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提供问题指导:“你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达力量的?\"在小组讨论后,教师随机抽查各小组,让学生展示组内讨论成果。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对比三首诗歌中的“秋\"字所展现的不同情感色彩。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曹操笔下的‘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与刘禹锡的‘秋'相比,马致远的‘秋’又是怎样的?\"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深入挖掘诗词的情感内涵,并在言语表达中体会不同的语言魅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教师还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位诗人,依据其诗歌的风格与意境进行表演,将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感知诗文的情感波动,还能在实际表述中训练语言运用与表达技巧。

3.3运用自然认知,增强思维能力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针对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进行归类、分类、对比等认知操作,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推理能力与判断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不断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一课,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自己认为语言表达精彩的句子,并进行简单分析。接下来,教师可以着重引出“悄悄地躲”和“偷偷地听\"这两组表达,提出问题:“从‘悄悄地躲'和‘偷偷地听'中,你可以读出什么?”促使学生感悟母亲的细腻与宽厚,激发学生进行推理,分析母亲为何选择以这种方式关注儿子。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拓展思维训练的深度与广度,引用《母亲》中“继母总说‘不碍事儿,挂着吧'”这一片段,引导学生分析继母在这一细节中的语言表现,进一步探讨继母与“我\"的关系,揭示继母对\"我\"的宽容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文本进行情感解读,还要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思考继母对“我”的态度如何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可摘选《自送》中“我”目送儿子走上远行旅途的片段,提出问题:“从‘我’目送儿子的这一段文字,你能感受到父母在子女离去时的哪些情感?\"学生从情感层面进行深度分析,理解父母心中难以言表的不舍和无奈。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归纳本单元三篇作品在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上的异同。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需对比文本中的细节,并通过逻辑推理梳理出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而提升自身思维能力。

3.4注重空间分析,发展审美感知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品中描述空间、人物、景象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表达中体验美的多维度和独特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作品的布局、结构、节奏等方面,进而发展其空间感知和美学洞察力。教师还应让学生基于已读内容进行创新表达,鼓励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逐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潜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情境设计入手,为学生提供一张群文阅读记录表,表格中列有“快乐的事”“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人”“童年的特点\"“童年的颜色\"等栏目,要求学生在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鱼鳞瓦》《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失去了的书桌》后,填充表格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细致地分析每篇文章中作者如何描写空间与景物,进而感知童年的美好。在课文分析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比较任务,让学生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其他三篇文本中的空间描写,设置问题:“这些文本中的空间如何影响你对童年的理解?你能从空间的不同构造中体会到哪些美学特点?”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知作者所创造的空间意境,同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己对美的审视能力。

4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群文阅读策略的实践创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对群文阅读方法的推广研究,推动这一教学理念的广泛应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群文阅读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适用性,以期实现更广泛的教育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锦惠.“ 群文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5(2):60-62.

[2]李惠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5(3):86-88.

[3]马涛.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47):8-9.

[4]吕荣利.“大语文观”视域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24(24):113-116.

[5]黄汝梅.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的实践策略探究[J].贵州教育,2024(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