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鲨

美洲野牛,曾一度是美洲的象征,但在19世纪末,却近乎到了灭绝的边缘。戏剧的是,后来美国人维持这个种群数量的方式,正是当初致使它们灭亡的最主要行为——狩猎。

草原霸主在北美大地维系着物种平衡

在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广阔的北美草原就生活着数以万计的美洲野牛。冰川世纪,大量海水结为冰川,海平面下降,许多欧亚野兽乘机横渡,抵达美洲大陆,野牛就是其中之一。

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它们逐渐取代了西伯利亚牛群,成为美洲“移民”。作为北美洲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世界上最大的野牛之一——美洲野牛,几乎没有任何食肉动物会成为它们的天敌。于是,数量疯涨,一度达到数千万头。

野牛的体长约3.5米,体重最重可达2000斤,雌性野牛体形稍小一点。它们头部硕大,加上头部和躯干前部的毛发浓密且长,身形看起来前大后小,浑身长满粗毛,有像骆驼一样的隆峰、狮子般的鬓毛。这是大家对美洲野牛最普遍的印象。除雌雄个体繁殖期外,美洲野牛以群居的生活方式为主,寿命通常在10~20岁。北美大平原上的野牛群包括了数千个小牛群,它们常常会遭到野狼、毒蛇、棕熊等的攻击。在面对敌害时,野牛群会立刻列队保护自己与家人,形成一个母牛和小牛群在内,公牛群在外围的保护圈。美洲野牛没有领域意识,它们会因为寻找食物和水,或者躲避夏日酷暑而进行定期的迁徙活动。有趣的是,野牛虽然拥有极佳的嗅觉和听觉,但一个个都是不折不扣的“近视眼”。

在欧洲殖民者抵达北美大陆之前,美洲大平原曾经是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家园。对印第安人而言,令其他动物闻风丧胆的美洲野牛,是不折不扣的草原之王,是勇敢与力量的化身,是速度与耐力的代表。而这,主要源于印第安人以捕猎为生的生存方式,可以说,野牛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野牛肉可以为印第安人提供食物,皮可以制成衣服,骨头制成劳动工具,牛粪充当点火燃料……总之,因为美洲野牛的存在,才使得印第安人在这片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也因为野牛的重要性,狩猎逐渐成为印第安部落里男女老少都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体形庞大、运动能力惊人,使得野牛难以圈养,即使是健硕的印第安人也很难靠人力猎杀一头成年野牛。于是,印第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丘特思克”的捕猎方法。原理就是利用野牛群体生活的习性,寻找一处悬崖,用石头垒成一个巷道,引导野牛通过巷道时掉下悬崖摔死。接着,印第安人再去悬崖底下寻找野牛的尸体,切割后带回部落。这种“牛急跳崖”的方法,在印第安部落的使用历史中超过了5700年。如今,加拿大的艾伯塔省仍完整地保存着从前的牛跳崖遗址,遗址下的土层中还堆积着大量的美洲野牛遗骸。

很长一段时间内,野牛在美洲舒适地生活着,毕竟印第安人的捕食在庞大的野牛数量群体下显得微不足道。寒冬时,大雪覆盖大地,觅食的美洲野牛凭借硕大的身躯与摇摆的头部,将地面的积雪清除,让植物露出地面,为在寒冬生活受到影响的食草动物提供活下去的机会,间接维持和提高了草原的多样性。

美洲野牛和印第安人,甚至和其他动物,就这样在广袤的土地上维持了数千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终究还是迎来了被打破的那天。

恶意屠杀尸横遍野的不止是牛群

1803年,美国向法国购买了大片土地,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疆土不断扩展,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被迫害的帷幕渐渐拉开。

欧洲人登陆美洲大陆后带来了皮草贸易,德国人又发明了新式鞣革工艺,使用野牛皮制作皮带或者皮靴,这些技术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随后,越来越多的欧洲移民涌入,土地扩张、草原被开垦为牧场、猎杀野牛以供发展……野牛的生存情况逐渐失控。

美国向西部开拓土地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逐步发展起来。由此,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血洗般的屠杀已然开始。

东西行进的旅行者,以及修建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员工,在遇到野牛群经过时,都不得不停下来,让眼前浩浩荡荡的野牛群先经过。可为保证铁路工作人员的食物供应,价格低廉的野牛肉成为首选。于是,“猎牛人”这种特殊的职业诞生了,骑马、枪支等猎牛设备更是提高了捕猎的效率。绰号“野牛比尔”的野牛猎人威廉·弗雷德里克·科迪,更是创下了一年猎杀4000多头野牛的传奇战绩。

火车轨道建成后,巨大的牛群被分隔南北两处,时常会发生美洲野牛被行驶中的火车吓得惊慌乱窜、冲撞火车的情况。为了保证火车运行的安全,铁路公司雇用了一批猎手,专门猎杀火车附近的野牛。随着铁路支线的修建,职业猎杀需求日益增加,铁路公司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招揽打猎爱好者,将猎杀野牛变成了一种“娱乐”消遣。游客开始因为“铁路短途旅游与野牛打猎”的广告蜂拥而至。肆无忌惮的狩猎,荒谬的屠杀游戏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白印之间的种族冲突,也随着这场西部平原的开发日益加剧。十八世纪末,美国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不得入侵”协议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早已名存实亡。美国几次对印第安人发起的小规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随后派出南北战争期间的联盟将军——谢尔曼前往这片土地。在得知南部平原仍有数以千万计的野牛时,美国人“屠尽野牛,饿死印第安人”的卑劣想法产生了。

“通过摧毁他们的野牛使他们变得饥饿、贫穷,然后再分配土地给他们定居。”谢尔曼给格兰特(第18任美国总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1867~1883年是美洲野牛噩梦的17年,这期间印第安人强烈地反抗着美军,在牛群没有被猎杀完之前,只要有巨大的牛群出现,印第安人都会越过联邦政府划给他们的保留区,跟随牛群维持着流动的狩猎生活。然而,美国人与印第安人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牛群最终在大平原走向灭绝。同时,美军对印第安人也展开了野蛮的屠杀,剥掉头皮、敲碎头骨、对妇女开膛破肚、棍棒殴打幼儿……尸横遍野的不仅仅是牛群,还有印第安人。

1880年,美洲大陆上的野牛从3000万头锐减至不足40万头。1900年,美国境内仅剩约300头美洲野牛,而与其命运相连的印第安人也在短短百年间走向消亡。

至暗时刻从牲畜到国兽的辛酸之旅

那幺,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的野牛又是如何戴上美国“国兽”的光环?

到1903年,美国人猎杀野牛已近300年,野牛群在地平线上涌动,咆哮声喧天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眼看美洲野牛就要消失在人类视野中,一场由人们自发的野生动物保护运动给野牛带来了一线生机。

当时,纽约动物园组织了“野牛保护联盟”,对野牛的猎杀行为进行制止。与此同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颁布了法令:保护美洲野牛。而后,黄石公园为寥寥无几的野牛提供了最后一片栖息地,罗斯福也向黄石公园派出一支骑兵队,以阻止疯狂的盗猎。

肆意猎杀成为历史,经过100多年的保护,美洲野牛的数量渐渐得到恢复。2012年,为纪念美洲野牛被疯狂猎杀的黑暗历史,美国将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国家野牛日”,同年发布了允许将黄石公园的部分野牛群迁回保留区的公告。2016年,时任总统的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法案,美洲野牛正式被确立为美国的“国兽”。

在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私人饲养加上保护区内的美洲野牛,总数量已经上升到约40万~50万头,它们被认为是美国最后的自由的野牛群。2016年,美洲野牛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近危”名单,脱离了灭绝的险境。但可笑的是,尽管重新获得庇护,生存或是灭亡,它们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

今天,黄石公园的美洲野牛群数量大约在5500头,算不上多,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重新开放了美洲野牛的限额捕猎。许多地区仍将野牛定义为“牲畜”,而非“野生动物”,这意味着猎杀美洲野牛仍然合法。最近一次的黄石公园狩猎活动中,就猎杀了1150头野牛。

官方对此解释,这是为了将种群数量控制在5000头左右。他们声称野牛数量过大,会越过边界流散到其他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其次,野牛身上携带着布鲁氏菌,一旦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将会是一场灾难。

尽管有人指出这不是狩猎而是屠杀,但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确将狩猎野牛所得的资金重新投入到该物种的保护和发展中。在拥有资金的保护模式下,野牛的数量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物种恢复也更加成功。

从草原霸主到捕杀对象,再到美国国兽,虽然美洲野牛种群得以复苏,但它们经历的至暗时刻无法被抹去。散落在荒野和大平原上的尸骨,即是见证。

(编辑 胡倩)